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
孔祥宇
抚顺对外建设经济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0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涵盖众多复杂环节,混凝土浇筑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对建筑结构的强度、耐久性以及整体安全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提升,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优化施工流程与工艺,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混凝土原材料选择与配比设计
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性能与浇筑施工效果。水泥作为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其品种、强度等级及安定性等指标至关重要。不同品种的水泥水化特性存在差异,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发展快,适用于要求早期强度高的工程;矿渣硅酸盐水泥具有较好的耐热性与耐腐蚀性,适用于高温环境或有耐腐蚀要求的工程。细骨料宜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砂,其含泥量、泥块含量应严格控制,避免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强度。粗骨料的粒径、级配及针片状颗粒含量对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及耐久性有显著影响,需根据构件尺寸与钢筋间距合理选择。外加剂在混凝土中虽用量较少,但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如减水剂可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缓凝剂可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不仅能节约水泥用量,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及原材料性能等因素。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通过计算、试配与调整,确定满足强度、耐久性、工作性要求的配合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在满足工作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水灰比以提高强度;砂率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有重要影响,需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砂率,使混凝土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与粘聚性。
二、混凝土搅拌与运输技术
2.1 混凝土搅拌技术
混凝土搅拌是使原材料均匀混合,形成具有良好工作性能拌合物的重要环节。搅拌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工程规模与施工要求确定,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效率高、搅拌质量好,适用于干硬性、半干硬性及轻骨料混凝土的搅拌;自落式搅拌机则适用于塑性混凝土的搅拌。搅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搅拌时间与投料顺序。合理的投料顺序可使原材料充分接触,提高搅拌效果,常用的投料方法有一次投料法、二次投料法等。二次投料法先将部分水与水泥搅拌成水泥浆,再加入骨料与剩余水搅拌,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搅拌时间过短,混凝土拌合物不均匀,影响其性能;搅拌时间过长,会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影响施工。需根据搅拌机类型与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合适的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与工作性能。
2.2 混凝土运输技术
混凝土运输过程需保证拌合物的均匀性与和易性,防止产生离析、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大等问题。运输设备的选择取决于运输距离、浇筑方式及工程规模。短距离运输可采用手推车、机动翻斗车等;长距离运输宜选用混凝土搅拌输送车,其在运输过程中可缓慢搅拌混凝土,防止离析,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转运次数与运输时间,避免因颠簸导致混凝土离析。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远距离运输的混凝土,可通过添加缓凝剂等方式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确保到达浇筑地点时混凝土仍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同时,运输设备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清洗,防止残留混凝土影响新拌混凝土的质量。
2.3 混凝土浇筑前准备工作
混凝土浇筑前,需对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等进行全面检查。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能够承受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及施工荷载,其表面应平整、接缝严密,防止漏浆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及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检查钢筋表面是否清洁,有无锈蚀、油污等,如有应及时清理。预埋件的位置、数量与固定方式需准确无误,确保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此外,还需清理浇筑部位的杂物与积水,对模板进行湿润处理,但不得有积水,以保证混凝土与模板的良好粘结。同时,根据工程特点与施工方案,合理布置浇筑设备与运输通道,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3.1 混凝土浇筑方式
混凝土浇筑方式需根据建筑结构特点、施工条件及混凝土性能等因素合理选择。常用的浇筑方式有全面分层、分段分层与斜面分层。全面分层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不大、浇筑高度不高的工程,将整个结构分为若干层,逐层浇筑,每层厚度根据混凝土的供应能力与浇筑速度确定,在需保证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避免出现施工缝。分段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大但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将结构沿长度方向分段,每段再分层浇筑,各段之间相互搭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斜面分层则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混凝土从底部开始,沿斜面分层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 30-50cm ,利用混凝土的自然流淌形成一定坡度,使混凝土充分振捣,保证浇筑质量。
3.2 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控制浇筑高度与速度。自由下落高度不宜超过 2m 当超过 2m 时,应采用串筒、溜管等辅助设备,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浇筑速度应根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供应能力及振捣设备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过快易导致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过慢则可能出现冷缝。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 50-100mm 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防止底部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对于梁、板等水平结构,浇筑时应注意避免踩踏钢筋,保证钢筋位置准确。
3.3 混凝土振捣技术
混凝土振捣是排除内部空气,使混凝土密实成型的关键工序。振捣设备主要有插入式振捣棒、平板式振捣器等。插入式振捣棒适用于基础、柱、梁等构件的振捣,振捣时应快插慢拔,插入深度应进入下层混凝土 50-100mm ,以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良好结合。振捣点间距不宜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 1.5 倍,避免漏振或过振。过振会导致混凝土产生分层、离析,影响其强度与耐久性;漏振则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孔洞、蜂窝等缺陷。平板式振捣器适用于板类构件的振捣,振捣时应使振捣器平板与混凝土表面保持接触,待表面泛浆、不再下沉且无气泡冒出时,表明混凝土已振捣密实。振捣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振捣棒触碰模板、钢筋及预埋件,防止其发生变形或移位。
四、结语
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选择与配比设计、搅拌与运输及浇筑施工等全流程技术的深入研究与严格把控,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结构的强度、耐久性与稳定性。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持续关注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优化施工流程,为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方欢 .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 [J]. 福建建材 ,2016(12):2.
[2] 武文婷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J]. 四川建材 ,2024,50(9):112-113.
[3] 毛长寿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 [J]. 居舍 ,2022(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