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不同融资模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及风险评估

作者

王畅

河北恒峰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河北邢台 054000

   

关键字:融资模式;工程造价;风险评估

引言:融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融资,所谓的内部融资就是企业内部通过留存收益,折旧等方式来进行筹集资金,内部融资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并且风险小,但是也可能受限于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现状;另外一种融资方式就是外部融资,外部融资最常见的融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那么顾名思义,债权融资就是指企业通过负债的方式去融得资金,而股权融资就是指企业通过出让一部分股权去融得资金。一般情况下股权融资的成本会比债权融资的成本更高,首先,我们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去看通常一笔投资它的风险越大,那么它所追求的收益就会越高。而一笔投资的收益越高,那么它的风险就会越大,我们知道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去获得的资金这种呢是属于负债的一个融资方式,也就是债权融资。一般来说企业向银行贷款,它就会提供给银行抵押或质押,那么银行拿到抵押和质押这些担保,银行的资金风险就降低了,所以银行给到企业的贷款的利率相对来说会比较低,而对于资金方来说如果资金方是通过受让企业的股权也就是通过股权的方式去投资给企业,那么企业通过股权获得融资,是不会给投资方提供抵押或者质押这些担保的,那么投资方所承担的这个风险就越高,所以他要求的收益就越高。那么既然股权投资的收益越高,自然对企业而言它的融资成本也肯定是越高的,而在我们比较传统的工程融资模式中,我们将会选择三种 EPC, PPP ,BOT 三种分别来进行叙述和描写。

1 EPC 模式

1.1 所谓的epc 模式就是要根据工程总承包的企业的相关规定,担任这次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之类的工作,并且,要对工程进行完全负责的方式。简单点地说就是招标方想要建设一个项目的话,于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招到了一个总的承包商,然后这个项目从设计到落地,这个整个过程都是由承包方的人来负责,业主只要等项目交付就可以了。因为这一整个的过程中,业主不需要过多地进行参与,又被叫作“交钥匙总承包”。

1.2 EPC 项目的特点,第一,在这种招标模式下,因为是由总承包商承担起这个项目的全部责任,这就有利于业主对项目的管理和对风险的把控和控制。

2 PPP 模式

2.1 就是公司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一种政府和私人企业的合作,一起完成公共项目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呢,能够充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和私人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把资源的最优化利用。这种模式下政府可以为这个项目在相关的政策、资金和行政等多个方面提供一个有力的保证,而且作为社会资本方面不仅仅可以提供资金,还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建设、管理的能力。

2.2 PPP 项目的前提条件是双方达成合作关系,必须在项目的目标,运行、获利以及在项目的落实上达成一致。合作的方向主要是对于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区域的建设,比如有:市政设施、城市更新、医院、学校、体育场馆、高速公路等。这个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是属于双方的,不单单属于某一方,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什么项目都会有失败的可能性,如果项目以失败告终,或者在这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什么风险的话,这个风险都是由政府和资本方双方共同来进行承担,不管哪一方都不能够逃避相关的责任。

3 BOT 模式

3.1 这是一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方式‌。总的来说,就是由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建立协议,准许私人机构在一定的时间里筹集经费建立某一项基础设施而且要对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进行管理,政府对这个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一定的限制,但必须确保私人单位没有获得利润。

3.2 在 BOT 模式中,是由政府给私人单位授予经营的权力,其实都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双方并不是合作关系,项目的规划全权由政府负责制定,个人企业没有参与的权力,但是在项目责任金和人企业进行建设和经营之后,政府也没有任何的权利来管理企业,这就导致了政府和企业之间既不透明也不信任。BOT 项目会让政府部门最大可能地避免项目的损失,但是这样会让私人企业全权承担风险和责任,这会非常容易让社会资本知难而退。

4 融资模式的风险评估框架

4.1 风险识别与分类

经济风险:通货膨胀、利率波动、材料价格异常上涨(如钢材价格波动率达 20% 时,EPC 项目成本偏差超 15% )。

合同风险:条款模糊性(如EPC 合同未明确变更责任)、支付延迟(PPP 项目中政府付费违约)。

政策与法律风险:法规变更(如碳排放税)、审批流程复杂化。

4.2 风险评估方法

定量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模拟预测造价超支概率,结合现金流量模型评估偿债能力。

定性分析:德尔菲法专家问卷显示,PPP 项目中政府决策效率低、市场供需失衡为高风险因子(占比 45% )。

5、风险应对策略

5.1 合同优化设计

风险分担条款:EPC 合同中明确设计错误责任归属,PPP 项目设置价格调整机制应对通胀风险。动态调价机制:将材料价格指数纳入合同,约定波动超 5% 时启动价格调整。

5.2 全周期监控体系

造价预警系统:基于 BIM 技术实现工程量与成本的实时比对,偏差超阈值时触发预警。

供应链金融工具:通过远期合约锁定材料价格,降低市场波动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不同融资模式通过风险分配机制重塑工程造价管理逻辑:EPC 模式强调整合效能,PPP 模式依赖长期协作,而传统模式风险集中于业主端。未来研究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融资模式优选模型,动态匹配项目特征与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结合智能技术来实现造价管理工作的目的,在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基础上创造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同时将采集的数据放在一个数据库中,以实现数据的可循环应用,也能为企业后期的决策作为参考。如何系统地识别、精准地分析和规避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成为企业所需要掌握的重要环节。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和以险管理意识,并且对所要面临的以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和有效地管理,选择出正确科学的应对策略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波 . 浅析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 [J]. 房地产世界 ,2024,(07):109-111.

[2] 杜文振 .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优化策略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07):139-141.

[3] 杨改静 , 时海铭 . 试析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管控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03):4-6.

[4] 蔡秀丽 .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分析与控制策略 [J]. 房地产世界 ,2024,(0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