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实践分析

作者

马广喜

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 252600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丰富性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学问题,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模拟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促进互动交流领域,信息技术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优化教学评价环节,信息技术能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为教师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便于教师进行精准的教学评价和个性化的辅导。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通过营造形象直观的学习氛围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增强课堂吸引力,将数学问题融入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建立知识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实际价值,有效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比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走进花果山——10 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动画视频:画面中小猴子蹦蹦跳跳地来到花果山,看到路边的桃树忍不住摘了两个桃子,吃完后它又摘了三个桃子,这种动画形式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容易融入故事情境,这时候教师适时提问:“小猴子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大家知道该怎么计算吗?”自然引出加法的学习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的这一生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知识理解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内容条理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通过动画演示、动态模拟、图形展示等方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信息技术还能辅助开展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数学本质,强化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比如利用动画演示图形的变换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通过模拟实验展示数学原理的形成过程,在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该知识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但枯燥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内角和知识的掌握多数仅依靠记忆,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原理,本课导入时教师设计一个动画视频创设情境,在视频中图形王国里的三角形们因为谁的内角和更大而发生了争吵,这一故事情境让学生们产生帮忙劝说、积极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环节教师利用希沃白板学科工具里的数学画板将三角板拖动出来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在平板上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借助三角板的特殊性学生能初步发现它们的内角和是相同的,都是180°,但此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全面,在验证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这一猜想时,以往学生在纸上画一画、量一量时经常会有误差,会影响对规律的发现与验证,为了帮助学生对“任意”的理解,教师借助几何画板随意生成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不管怎么变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式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促进互动交流,培养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学习论坛、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谁长得快——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琳琳和朋友们踢毽子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个活动过程,视频中依次播放小勇等人踢毽子的画面,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记录每人踢中的次数,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有学生指出琳琳踢得太快,难以准确记录数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解决办法,鼓励他们合作探究,学生们分组后利用在线工具展开讨论,通过投票选出了使用“正”字法来记录数据的方式,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各小组积极探讨绘图的基本规则,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绘图步骤,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解决了实际问题,提升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结论: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创设生动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互动交流、优化教学评价等策略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星梅 .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分析 [J]. 读写算 ,2024(7):11-13.

[2] 冯慧敏 . 基于”尚学趣”学情分析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D].宁夏大学 ,2023.

[3] 周莉 . 基于数据分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8):152-154.

[4] 刘婷婷 .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