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困生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时萍

长顺县第一小学  550700

引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困生群体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兴趣缺失等问题,传统单篇精读模式难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而群文阅读多文本对比、主题式探究等方式,为学困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认知支架,本文基于学困生心理特征与阅读障碍成因,探索群文阅读在提升其阅读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方面的实践路径。

一、学困生阅读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认知能力发展滞后

学困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面临诸多认知层面的困难,尤其是在注意力分配、信息整合和逻辑推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在单篇课文的学习中,他们往往难以快速捕捉段落主旨或文章的关键信息,容易被细节内容所干扰,导致理解偏差或效率低下,而在面对多文本阅读任务时,由于缺乏整体把握能力,他们更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的状态,无法有效比较和归纳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

(二)学习动机不足

长期在阅读学习中遭遇挫折,使许多学困生产生了较强的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他们常常对阅读任务缺乏兴趣,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发言、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低,课后作业也多以敷衍应付为主,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评价模式,往往以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起点和进步空间,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加剧了自卑心理,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将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三)阅读方法缺失

学困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尤其在跳读、略读、预测、概括等策略性阅读技能方面表现薄弱,他们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耗费大量时间,还容易因过度关注细节而忽略整体理解,造成阅读速度慢与理解深度浅的双重问题,此外面对不同文体或结构复杂的文本时,他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提取关键信息、梳理逻辑关系。

二、群文阅读对学困生的支持价值

(一)构建认知支架

群文阅读围绕同一主题或议题组织多篇文本,为学困生搭建起理解内容的认知支架,相较于单一文本的孤立学习,群文阅读强调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和对比性,有助于学生在相互印证中加深理解,比如在“自然之美”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以整合《春》《荷塘月色》《草原》等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角度、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这种多角度的阅读方式,使学困生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与技巧,降低理解难度,同时教师可提问、图表梳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共性、发现差异,帮助他们在对比分析中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

针对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阅读兴趣低、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群文阅读提供了多样化的文本类型和丰富的话题选择,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诗歌、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围绕“动物世界”“科技探索”“成长故事”等贴近生活、富有吸引力的主题进行组合教学,比如将《小王子》节选、科普短文《蜜蜂的飞行秘密》以及寓言《蚂蚁与蚱蜢》组成一组,让学生在多元文本中找到兴趣点,增强阅读代入感,实践表明,实施群文阅读后,学困生的课堂参与率明显提高,他们更愿意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基于群文阅读的学困生转化路径

(一)优化议题设置,降低认知负荷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应注重议题的优化设置,以有效降低其学习压力和理解难度,首先在主题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如“校园趣事”“家庭温情”等生活化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减少抽象概念带来的理解障碍,其次在文本组织方面,可将阅读材料分为基础篇、拓展篇和挑战篇三个层次,使学困生能从语言简洁、内容熟悉的文本入手,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增强自信心,再次任务设计也应体现阶梯性与可操作性,避免一次性提出过高要求。

(二)实施分层教学,增强学习信心

为了更好地支持学困生参与群文阅读,教师应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起点上获得发展,首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应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方式,将原本笼统的学习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比如将“理解文本主旨”拆解为“能复述主要情节”“能概括段落大意”等具体任务,便于学生逐步达成,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可引入“争星脱困”机制,将阅读任务细化为多个可量化的指标,如朗读流畅度、笔记完整性、问题回答准确率等,每完成一项即获得相应积分,激励学生持续进步,此外教师还可组建“异质小组”,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合作,在互帮互助中提升学困生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同伴之间的示范与引导能帮助学困生理解文本,增强他们的表达意愿和协作能力,在集体学习中找到自信与成就感。

(三)强化方法指导,提升阅读效率

针对学困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理解困难和信息提取障碍,教师应加强阅读方法的系统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高效的阅读策略,首先开展专门的阅读策略训练课程,教授如“5W1H 法”(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来快速提取关键信息,或“关键词定位法”帮助学生迅速找到段落中心句,提高阅读效率,其次借助工具辅助学习,如提供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模板、阅读记录卡等,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梳理文本结构、归纳要点,比如在阅读多篇描写动物的文章时,可让学生用表格对比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提升信息整合能力,最后建立“即时反馈—修正—再实践”的教学闭环,教师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及时给予具体建议,如指出“你在概括段落大意时遗漏了‘时间要素,请重新阅读第二段并补充”,并在学生修改后继续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稳定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论与展望

群文阅读为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精心优化议题设置以贴近学困生认知水平、降低理解难度,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其差异化学习需求、增强学习信心,强化方法指导助力其掌握阅读策略、提升阅读效率,以及构建家校协同机制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形成教育合力,能够显著激发学困生的阅读兴趣,并切实提高其阅读能力,展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借助数字化工具(如 AI 阅读助手)为学困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阅读资源与指导方案,以及如何巧妙地将群文阅读与跨学科学习有机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为学困生开拓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助力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春梅 . 群文阅读教学中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J]. 学周刊 ,2022(1):2.

[2] 黄佑梅. 基于培养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孩子 , 2021(3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