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维素养:初中音乐深度聆听与表现教学实践研究
王旺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第二附属学校中学部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相较于上一版,明确的将三维学习目标转化为四大核心素养,并且将学科、学段精细化设置,以供各学科教师参考使用。同样,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均是围绕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展开,再设计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素养目标及评价等学习任务。在每个单元、每节课当中都涉及不同的侧重核心素养教学知识点面,才能够在实践当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设计和学习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全球教育转型背景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议题。我国构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维素养模型,与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达”、“创造 - 表现 - 回应 - 关联”等框架共同强调艺术实践与跨学科整合的核心价值。国内研究揭示当前实践存在三重挑战:其一,教学转化表层化,教师对素养目标理解模糊,易陷入知识灌输或活动形式化;其二,评价体系单一化,过度依赖纸笔测试与表演打分,忽视过程性素养发展;其三,文化理解碎片化,非遗等内容教学易流于表面展示。应对策略集中于三方面:以深度聆听任务链,如情绪图谱、变奏追踪等提升审美感知敏锐度,以多元表现实践如律动、模唱、数字创作激活艺术表现力,以技术赋能 AI/VR 场景模拟与跨学科主题如“音乐中的生态伦理”深化文化理解。
二、现有教学案例与教材分析
当代音乐欣赏教学已从形式分析转向“身心协同”的深度体验建构。国际三大教学法提供核心支撑: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主张用身体动作外化音乐要素,如以脚步沉重感模拟低音压迫性,奥尔夫戏剧化叙事通过角色扮演,即“弦乐Σ=Σ 鳟鱼游弋,钢琴 Σ=Σ 溪流涌动”激活文化理解,柯达伊歌唱渗透则简化主题旋律实现多声部和鸣。深度聆听作为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依托“听见 - 辨识 -阐释 - 创造”四阶模型:初听绘制情绪曲线图,精听对比变奏音色差异,阐释讨论调性隐喻,最终借视觉图谱或数字创作表达个性化解读。技术赋能进一步拓展体验边界——VR 虚拟乐团使学生“走入”五重奏声部空间,直观理解室内乐对话逻辑。当前瓶颈在于听觉与动觉通道的割裂,破解需践行双通道原则:在教学中,学生闭眼感知弦乐震音后,以抖动纱巾再现“水波震颤感”,实现听觉专注与肢体表达的辩证统一。
舒伯特《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作为变奏曲式典范,为三维素养协同培养提供理想载体。其教学锚点集中于四维:标题叙事性,使用器乐对艺术歌曲《鳟鱼》中“鱼跃”“渔夫迫近”场景的音效摹写;变奏手法解密,如变奏四钢琴音阶制造紧张感,变奏五低音对话暗示对抗;室内乐声部博弈,钢琴为“溪水基底”,小提琴作“鳟鱼主述”,低音声部化身“渔夫”;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基因,自由速度与力度骤变传递情感张力。
现有教学存在选段碎片化与文化理解浅层化的双重局限。创新需把握三点:其一,以连贯聆听结合“变奏结构地图” 建立全局认知;其二,深挖德奥艺术歌曲传统及作曲家对“自由受困”的时代隐喻;其三,构建素养循环链——例如模唱主题旋律后,用塑料瓶自制“溪水声效”伴奏。基于上述理论载体,本研究将深度聆听任务链与多元表现实践嵌入变奏曲式教学:一是听觉维度,设计学习任务单记录乐器、情绪、力度变化以及音乐要素;二是动觉维度,分组扮演声部角色,听到本声部突出时举手,用律动再现“渔夫突袭”节奏突变;三是文化维度,对比舒巴尔特原诗《鳟鱼》(Die Forelle) 与器乐变奏的情感差异,解析自然意象的符号化转译。
三、三维素养导向的深度实践:教案设计与课程影响
本课程以变奏曲式为核心脉络,构建“听动双通道”深度体验框架:在听觉维度,学生通过解构学习任务单,结合欣赏进行理解并记忆;在动觉维度,依托声部角色扮演、纱巾抖动模拟“水波震颤”及顿足再现“渔夫节奏”,实现音乐叙事的身体转译。文化理解层面,创新采用乐器粘贴引导学生解码舒伯特对自由禁锢的浪漫主义隐喻,贯通形式分析与人文内核。
本研究证实核心素养落地需打破三大传统定式:其一,以全局连贯性替代碎片赏析——15 分钟完整聆听辅以“变奏结构地图”,使学生把握逻辑而非孤立片段;其二,以身体释义超越教师解读——律动与道具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体验;其三,以文化基因解码取代标签化灌输——通过对比艺术歌曲原诗与器乐变奏,揭示音乐重构文学意象的创造性机制。这为初中器乐教学提供了可迁移范式:结构化视听工具破解曲式认知瓶颈,身体参与式设计激活表现内驱力,隐喻深挖策略实现文化理解的本质化进阶。
本研究以舒伯特《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为舟楫,横渡核心素养落地的理论洪流与实践险滩。文献综述揭示的三维素养割裂、文化理解浅表化及初中器乐教学空白,在“听动双通道”教案设计中得到系统性回应:变奏追踪表与声部角色律动破解了形式认知的抽象壁垒,隐喻卡片与原诗对比实现了浪漫主义精神的基因解码。课堂实证数据—— 90% 的变奏手法辨识率、 78% 的文化隐喻理解率、城乡 <5% 的素养达成差异——不仅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更颠覆了“经典器乐作品难以融入初中课堂”的固有认知。
这一探索的价值远超单一课例,它标志着音乐教育从三重定式向素养本位的范式跃迁:从“碎片拼贴”到“结构统整”,以 15 分钟全局聆听取代分段切割,使变奏曲式成为学生手中的“音乐思维导图”;从“耳朵独裁”到“身体共谋”,纱巾的波纹、顿足的节奏、绳索的张力,使艺术表现化为可触的集体创作;从“背景镀金”到“基因唤醒”,舒伯特原诗中“自由与禁锢”的永恒命题,借器乐变奏获得当代少年的共情回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余志刚 . 西方音乐简史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
[3] 迈克尔·L·马克 , 布伦特·M·高尔特 . 体验音乐 ( 第 3 版 ) [M]. 汤琼 ,刘红柱, 等译 .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20.
作者简介:王旺(1997.10-),女,蒙古,内蒙古通辽市人,硕士,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