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小学音乐活动课的有效组织与实施策略

作者

孟金欢

庄浪县杨河学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不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均获得显著改善。尤其是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施,它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将节奏、唱游、编创、欣赏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让小学生能自信地进行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等音乐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在音乐活动中增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志力等。不仅丰富了小学音乐的学习内容,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还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小学音乐活动课在课程组织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还要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在实际组织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下面两个问题。

一、当前小学音乐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容

有效的音乐活动课不仅强调学习过程,更强调学习音乐的实效性。它既需要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更需要通过活动的形式将节奏、唱游、编创、欣赏等内容有效地融合起来,助力学生在跳动的音符中体验音乐所传达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好图景。但目前的音乐活动课教学上“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对活动课的认识欠缺,单纯地认为小学音乐活动课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而忽视了音乐内容的传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完成活动,缺乏音乐“味”。

(二)重环节、轻过程

活动课的内容有很多,包括节奏、唱游、编创、欣赏等等。很多老师为了课堂的形式丰富多样,设计了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学生参与也非常积极,但最后发现活动多而杂,抓不住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未达成,都处于走过场状态:演唱的时候,感情不够到位,没有真正的融入歌曲;表演的时候,很多人的动作不够协调,不敢放开跳;打击乐器伴奏也掌握不好节奏等等。活动课看似重“玩”的环节,却时刻提醒教师不能忽略教的过程,因为这是一堂课,学生必须在你的课堂中学有所获,不能只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环节而没有组织性的“玩”,轻视了教学过程。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将一堂小学音乐活动课组织的生动有趣,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融入到音乐活动课堂中,使得他们愿意参与、喜欢参与,并学有所获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二、小学音乐活动课有效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细”处为先,匠心筑课

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我们的音乐活动课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精彩的课离不开课前细致、精心的准备,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与重要保障。尤其是音乐活动课,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对课程目标的总体把握,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活动课环节,还要准备上课需要用到的乐器、教具等等,任课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课堂上需要播放音频、视频,教师就应该提前对准备的教学用具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上课时能正常运行,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亲自进行一遍演示。只有将这些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细致,才能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效规避因设备操作问题分散师生注意力的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的连贯流畅,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引导,助力学生专注于课堂知识的学习与探索。

比如在《动物联欢会》教学时,应在课前搜集十二生肖的资料、下载歌曲《十二生肖歌》的动画视频,准备十二生肖的动物头饰。同时将活动课中需要用到的打击乐器根据教案设计需要为学生依次准备好。最后还要确认活动中所需要的几种动物头饰能否正常使用,动画视频要能够顺畅播放,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做到万无一失。

(二)课堂导入:以“趣”启智,寓教于乐

在音乐活动课的起始阶段,音乐教师应依据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音乐教师在活动课初期,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沉浸式聆听音乐,深度感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还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将音乐作品中的角色具象化,让抽象的旋律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形象。这种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只需要教师有趣地引导他们观察、听辨所要学习的音乐内容。

例如在《十二生肖歌》的导入环节中,应抓住二年级学生天真、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教师模仿动物老虎的样子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道:“嗨!大家好,我是动物王国的一员,很高兴见到你们,你们能从刚才走路的姿势猜出我是谁吗?”让学生猜一猜,引出十二生肖中的老虎,告诉学生今年是虎年。学生此时的兴趣已经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接着引导学生观看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视频,了解我国特有的生肖文化,感受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随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十二生肖的顺序吗?”通过视频的观看以及课前孩子们的了解,很快说出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这个过程学生参与很积极,课堂也非常的活跃。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为接下来音乐活动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中实施:夯“实”根基,行稳致远

欲让活动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在课堂开展过程中精准把握教学节奏,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及时强化,助力学生更好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在强化环节设计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齐唱、齐奏活动,让个体的声音在和声交融中得到共鸣;也可以融入充满韵律感的舞蹈和戏剧化的音乐角色扮演,让肢体随着节奏舒展,激发感官体验;还可以结合节奏游戏、歌词即兴创作等趣味实践,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化作生动的艺术表达。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强化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乐理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学唱童谣《小老鼠上灯台》时,通过示范演唱、逐句学唱的传统教学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音乐教学。当学生会唱《小老鼠上灯台》等童谣后,我设计了用沙锤、三角铁、双响筒三种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在组织的过程中,我说:“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分别用沙锤、三角铁和双响筒为他们伴奏,在练习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节奏、速度要统一,你们听!X(强)X(弱)。”在接下来的训练过程中,我走进学生,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问题,告诉他们集体的合奏不是强调个性,而要整体的协调统一。总之,整个环节,我以音乐活动为主,先示范,再给学生明确的指令,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要怎样做?通过有目标的小组合作练习激发学生的演奏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强化音乐节奏的感知力,把音乐的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音乐活动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悟音乐。

(四)课后拓展:融“乐”于行,趣意延伸

拓展教学是音乐教学活动进展到一定程度时融入的一个环节,它也是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补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和需求出发,选择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拓展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体会音乐的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例如在上《民歌之旅》活动课时,通过和学生去旅行这个主线贯穿始终,让课件带领学生复习演唱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引导他们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不同特点。在拓展阶段,我遵守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形式为主,示范表演每个民族的代表性舞蹈,让学生说出刚才老师跳的舞蹈分别是哪个民族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纷纷说出答案,我也及时给出肯定。此时的学生已经被少数民族的舞蹈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跟着我跳一跳。舞蹈律动的加入使得音乐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孩子们在音乐中像花儿一样快乐起舞,“爱玩、爱动”的天性得以展现。整个拓展环节,不但让小学生体验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还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综上所述 , 小学音乐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应结合音乐艺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能力,对小学生进行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享受音乐课美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音乐的自主性和音乐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徐文 , 邹红云 , 张先锋 . 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J]. 教学与管理 ,2005(07).

[2] 屈海君. 小学音乐活动课程与组织实施研究[J]. 北方音乐,2022(09).

[3] 赵玲 , 任琳 , 吴威 . 新课标实施中如何开展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活动 [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4] 吕善辉. 一堂音乐课引发对乡村教育的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