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杜丽君
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研究发现,学生层面主要存在兴趣不足、素材匮乏和缺乏技巧三大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写作主题固化、生活体验单一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薄弱等因素;教师层面则表现为评价单一和教学资源利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力与多媒体技术优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多元化写作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创作兴趣、丰富素材积累和分层技巧指导,以打破主题固化、衔接生活与阅读、强化语言运用与创造转化;同时,创新写作教学,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深度整合教材与多媒体资源,优化练笔情境设计,强化写作思维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第三学段的小练笔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练笔不仅是他们表达自我、记录生活点滴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1]。
一、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
1. 兴趣不足
学生对小练笔缺乏主动参与意愿,主要源于写作主题设计固化、形式单一。例如,传统命题式练笔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空间,难以激发创作热情。此外,教师过度强调语法规范和结构统一,忽视对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鼓励,导致学生在写作中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甚至将小练笔视为“苦差事”,敷衍应付。
2. 素材匮乏
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生活体验单一,导致写作内容空洞、同质化严重。数据显示,多数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无法从日常中发现写作灵感,加之教师未有效引导学生积累素材,部分习作甚至依赖虚构或抄袭。例如,描写季节变化时,学生因缺乏真实体验而依赖套话。
3. 缺乏技巧
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薄弱,难以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部分学生词汇积累不足,表达苍白;另一些学生虽能模仿课文结构,但缺乏创造性转化能力。例如,在续写故事或扩写文本时,学生往往机械重复原文内容,无法融入个人想象。
(二)教师层面
1. 评价单一
教师多采用结果性评价,过分关注语法、格式等表层问题,忽视对学生写作过程和创新思维的指导。例如,批改时仅标注错别字或病句,未针对内容深度、情感表达等提出建议。这种“纠错式”评价易挫伤学生写作信心,抑制其表达欲望。
2. 教学资源利用不足
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一方面,未结合文本特点设计多样化的练笔切入点(如情感共鸣处、标点留白处);另一方面,对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的运用停留在表层,未能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想象力。例如,部分教师仍依赖“读范文—仿写”的传统模式,导致课堂氛围沉闷。
二、针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多元化写作教学策略
1. 激发创作兴趣,打破主题固化与形式单一
针对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需革新小练笔的设计理念,将传统命题式练习转化为生活化、情境化的创意表达,例如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季节观察、校园趣事),鼓励学生自由记录新鲜发现或续写开放式故事结尾,减少对语法规范的机械要求,转而通过多元评价(如互评、展示优秀作品)强化个性化表达的成就感。此外,可引入“班级小练笔变式”活动,如改写课文关键词(如将“太阳”替换为“秋”)、设计互动式写作游戏,既降低畏难情绪,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通过灵活设计主题与形式,使小练笔从“苦差事”变为“趣味表达”,逐步培养写作内驱力。
2. 丰富素材积累,衔接生活体验与阅读输入
教师可以组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校园实践活动,如结合《落花生》一课,组织学生种植花生并观察其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记录观察日记,从中提取写作素材,同时设计生活记录任务,如“一日见闻”手账,鼓励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如《慈母情深》中提到的“鼻子一酸”的经历,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积累写作灵感。同时,系统规划课外阅读课程,推荐适龄经典书目,并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和仿写,例如结合《猎人海力布》一课,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并指导他们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仿写。通过阅读分享会和素材摘录本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素材库,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3. 分层技巧指导,强化语言运用与创造转化
针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小练笔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对策,可以采用多元化写作教学策略,特别是分层技巧指导,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创造转化能力,针对写作技巧薄弱的问题,需分阶段推进“模仿—转化—创新”的能力训练,依托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设计仿写式小练笔,重点突破句式表达与段落逻辑。例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中描绘了蒙汉情深的场景,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与人惜别的经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再如,六上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可以引导学生将诗句转化为画面描述,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创新写作教学
1. 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强化写作思维引导
教师需突破传统纠错式评价,转向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与创新思维。具体可通过,分阶段反馈(如写作前指导构思、写作中提示语言组织、写作后点评内容深度)实现动态评价,并增设多维度标准,包括情感表达、想象创新、逻辑连贯性等指标,避免仅聚焦语法错误。例如,在批改时用“追问式评语”引导学生反思写作思路(如“这段描写如何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同时引入同伴互评和分层激励(如设置“创意之星”“细节达人”等特色奖项),既提升评价客观性,又保护学生表达自信。
2. 深度整合教材与多媒体资源,优化练笔情境设计
为了更好地适应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教学需求,教师应系统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并结合多媒体资源优化练笔情境设计,以六年级上、下册的课文为例,可以设计如下练笔情境:在留白悬念处,如《穷人》中桑娜的心理活动,可以设计补写情境,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桑娜的内心独白,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软件,帮助学生梳理桑娜的心理变化过程,使写作更有条理;在语言精妙处,如五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诗句,可以设计改写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强化语言运用,教师可以利用AI写作助手,提供个性化修改建议,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语
实践证明,这些策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显著提高,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和创造力,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小练笔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官小华.课后“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4,(25):92-94.
[2]郑仕勤.浅谈课后“小练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策[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8):165-167.
[3]李娜.谈小学低年级语文小练笔[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