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及有效路径
郭秀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教育办公室 山东 济南 邮编271100
摘要: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并助力他们培养出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更能在成长的黄金时期帮助他们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鉴于此,本文特通过阐述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出了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有效方式,以期能够为新时期下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份理论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
音乐课程作为一种能够表达个人情感的特殊艺术形式,为中小学生的情绪宣泄及增强情感认知提供了平台。课堂上,通过音乐中节奏、韵律的引导,学生们能够融入其中,并感受到快乐的旋律及氛围、悲伤时候的低沉、愤怒时候的激昂,这些音乐元素能够帮助中小学生群体更加清醒的认知情感,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导他们如何以更加健康和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处理情感。
1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力手段
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心理层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内在特质,涵盖了精神风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对其他素质的构成提供了支撑和辅助。学生们的求知与成长本就是心理活动的推进和心理的成长成熟,唯有经历过个体的内化建设才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的发展过程中,这既是学生们生理上不断成熟的历程,也是心理素质的逐步提升。[[[] 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10-08].]]
1.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塑造的核心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人格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程度。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会逐步采纳道德规范、行为模式、环境信息和社会期望,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同时,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也会作为心理生活中的自我衡量、评价和调节工具,影响主体人格的发展。
1.3心理健康教育是发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渠道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注重中小学生群体“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大势所趋。而实现“美育教育”的路径之一,便是音乐教育。且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们来讲,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潜能的开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落实美育教育,既能够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后期成长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通过激发个体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认知自我,进而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更好地促进潜能的开发。
2 中小学音乐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2.1创建温暖和谐的“环境”
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以创建一个充满爱、理解和尊重的平台为路径,这既是护航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所在,亦能够为日后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学要注重以“温馨的氛围”“向上的旋律”等这些要素布设“外在”,以教师良好的态度和行为填充“内在”。通过教师友善、耐心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2.2开展多样多面的“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次性”的教学,而是一种持续性、渗透性的引导与支持。它如同培育一棵树,需要耐心地灌溉、细心地呵护,不能期待一次施肥就能使其枝繁叶茂。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体教学中,通过故事讲述、游戏互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带动学生学会表达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同时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音乐角色扮演、集体游戏之中,帮助学生建立好自我价值观、培育自信心。[[[] 姚成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途径和策略[J]. 2024(1):328-330.]]
2.3定期定时心理的“评估”
定期定时的心理评估也是必要的。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工具,可以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的心理问题,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因而,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输理念、引导情感,更要借助一些工具对学生们的心理情况进行评判、评价。如借助于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社交能力、自尊心、焦虑水平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3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途径
3.1教材资源铺平台,带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音乐教学中对心理教育的渗透,要挖掘音乐课程中教材资源,也要挑选合适的资源融入教学中,两者的互融互促才能够呈现出优良价值的教育功能。比如,在《甘洒热血写春秋》这首歌曲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歌词进行解读,让学生们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壮志豪情与无私奉献。亦可以通过历史背景故事的讲述,带动学生们深入到历史中,了解到歌曲背后的情感及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的音乐知识,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的熏陶。
3.2组组合作架桥梁,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多面升华
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中对音乐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了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及组组之间的合作。而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通常比较强,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却相对滞后。在这一背景下,通过音乐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既可以培养出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亦能够有效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并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例如,在《小步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分组讨论,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这首曲目的理解进行共同的演绎。在学生们进行演绎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评价,并对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和激励,从而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富信心与勇气。[[[] 张晓晨.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J].华夏教师, 2017(17):2.]]
3.3作品演绎深带入,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
新课标和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课堂,要更加的生动化、活灵活现。除了传统化的理论授课以外,教师可以通过带动学生参与到音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情感、增强感悟、汲取优秀思想,不断提升思想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能力。比如说,在《小乌鸦爱妈妈》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这首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温馨、感恩的情感氛围。随后,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小乌鸦的扮演、妈妈这一角色的扮演等。通过肢体语言和歌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沉浸在音乐氛围中,还能够更进一步体会到歌曲所带来的意义,思考“孝顺”二字的深刻含义。[[[] 何双燕.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
4 结论
快乐、悲伤、愤怒及恐惧,都是人类基本的情感体验,中小学生对这些情感的认知和掌控都处于“萌芽期”,如何去正确处理和表达这些情绪,便成了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整体而言,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认知,亦能够在学生们遭遇自我认同、情绪管理问题时候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