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优化策略研究
王帝坚
130724199403033157
引言
智能电网建设为电力系统调度赋予了新的技术内涵,在源网荷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调度决策需要兼顾系统稳定性、经济性与环保性等多重目标。本文系统分析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并网对调度运行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 - 优化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调度策略与算法设计,着力解决电力电量平衡、网络阻塞等关键问题,为构建适应能源转型需求的智能调度体系提供新思路。
1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调度特征分析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调度呈现出显著区别于传统电网的新特征,首先,调度对象呈现高度多元化,除常规火电、水电外,还需统筹管理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波动性电源,以及储能系统、柔性负荷等新型调节资源。其次,调度过程面临更强的不确定性,可再生能源出力的间歇性和负荷需求的时变性共同构成复杂的不确定因素集。第三,调度决策需要实现多时间尺度协同,从日前计划到实时控制形成有机衔接的决策链条。最后,调度目标从单一的经济性扩展到 " 经济 - 安全 - 低碳 " 多维优化,需建立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特征变化对调度系统的感知能力、计算速度和决策智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现状分析
2.1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难题
智能电网环境下调度系统需要处理来自 SCADA、PMU、智能电表等多源异构数据,这些数据在采样频率、精度和格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实现秒级甚至毫秒级数据的实时清洗与对齐,构建统一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成为关键挑战。特别是新能源场站数据采集系统标准不统一,导致状态估计精度难以保证。此外,海量数据的高速处理对计算架构提出更高要求,传统集中式处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实时性需求。
2.2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挑战
随着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占比提升,电力系统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显著减弱。可再生能源的强不确定性和反调峰特性,使得传统确定性调度方法失效。如何建立考虑天气关联性的多时空尺度概率预测模型,开发适应低惯量系统的控制策略成为研究重点。同时,新能源机组与传统机组的协同优化涉及复杂的物理约束耦合,增加了优化问题的求解难度。
2.3 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困境
现代电力调度需要在经济性、安全性和低碳性等多目标间实现动态平衡。源网荷储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使得优化目标函数日趋复杂。电力市场与物理电网的协同运行,要求调度决策同时满足技术约束和市场规则。此外,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下的应急调度,需要建立快速响应的动态决策机制。现有优化算法在求解此类高维非线性问题时,常面临收敛速度慢、局部最优等瓶颈问题。
3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优化策略
3.1 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感知技术应用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调度优化的基础在于构建全域感知体系,需重点突破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处理技术。通过部署智能传感设备与高级量测体系,实现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数据采集。人工智能算法在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海量数据的处理效率与质量。知识图谱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构建设备参数、运行记录、环境因素间的关联网络,为调度决策提供全景数据支撑。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使数据预处理能力下沉,大幅降低通信带宽压力,提升系统响应速度。
3.2 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协同调度策略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传统调度模式提出全新挑战,需建立适应波动性电源特性的协同优化机制。研究风光功率预测与负荷预测的耦合关系,开发考虑气象因素的多时间尺度预测模型。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优化框架,通过柔性负荷调节、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优化,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探索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技术,实现分散式资源的聚合响应与协同调度。建立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备用容量动态评估体系,优化旋转备用与快速启动备用的配置比例。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可显著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3.3 基于人工智能的调度决策优化算法
传统优化算法难以应对智能电网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人工智能技术为调度决策提供了新思路。深度强化学习算法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交互,自主探索最优调度策略,特别适合处理高维、非线性的优化问题。迁移学习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历史调度经验迁移至新运行场景,加速决策模型的训练过程。群体智能算法在解决大规模、多目标优化问题时展现出独特优势,可有效协调经济性、安全性与环保性等多重目标。联邦学习框架的引入,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协同建模,提升决策模型的泛化能力。
3.4 数字孪生技术在调度优化中的应用
构建覆盖全网的数字镜像系统,通过多物理场耦合建模精确反映设备运行状态。开发高保真的电网运行仿真引擎,支持多种调度策略的快速验证与效果评估。建立实时数据驱动的模型更新机制,确保数字孪生体与物理系统的动态一致性。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应用,为调度人员提供沉浸式的系统状态可视化与交互体验。基于数字孪生的预演式调度模式,能够在虚拟空间模拟极端工况下的系统响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这些应用显著提升了调度决策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5 弹性电网架构下的调度防御体系构建
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需构建具备韧性的调度防御体系以保障供电安全。研究电网脆弱性评估方法,识别关键节点与薄弱环节,优化防御资源分配策略。开发基于风险预警的预防性调度机制,提前调整运行方式以规避潜在风险。建立 " 正常 - 预警 - 紧急 - 恢复 " 多状态协同的调度响应体系,实现不同运行状态间的平滑过渡。探索微电网黑启动与孤岛运行控制技术,提升局部电网在极端情况下的自愈能力。构建调度防御知识库,积累历史事件处置经验,形成持续优化的防御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成果为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系统调度优化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证实了所提策略在提升调度效能方面的显著价值。随着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深入推进,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调度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的智能化调度体系,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赵淑娟 , 赵倩 . 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智能电网技术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4):4-6.
[2] 张琦隆 . 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J]. 科技视界 ,2024,14(34):90-92.
[3] 张莉 , 杨宗翰 , 崔俊峰 . 复杂智能电网大数据环境下基于需求响应的电力调度策略 [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4,29(05):691-701.
[4] 周蕴文 .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调度安全措施研究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08):248-250.
[5] 骆国铭 , 陈章国 , 吴海江 , 唐鹤 , 周俊宇 .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调度安全运行监控方法研究 [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1,29(10):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