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密度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策略探讨

作者

万舒航

420102199306161016

引言: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推动了高密度中小学建筑设计成为现代教育建筑的核心议题。设计师们在有限土地资源和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面临高效利用空间和创造安全舒适学习环境的挑战。高密度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教育资源,创造人性化教学条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一、高密度中小学校建筑建筑设计与现代理念融合

建筑设计在文化传承中扮演关键角色,如祠堂、艺术馆等,它们不仅展现美感,还承载中华传统。学校建筑同样需注重美感和人性化设计,以满足教育需求,提供舒适环境,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校园建筑作为生活必需品,具有人情化特点,其设计需考虑人机工程学和学生习惯。结合现代理念的校园设计,不仅满足学生需求,还能在视觉和历史教育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应充分展现现代建筑理念。

二、高密度中小学校设计的难点分析

2.1 校园的规模需求与有限场地的矛盾

中小学建筑有其特殊性,教学用房对防噪、日照、间距的要求,对布局模式有较大的影响,运动场也是一向影响布局的重要因素。传统 0.8 左右的容积率,是中小学在种种规范制约下较为合理的建设强度,鱼骨式、行列式、组团式、集中式等布局模式都能够满足这一规模要求。但当容积率达到 1.5 甚至更高时,传统的布局模式将难以满足规模要求。为了探索更加高效利用场地的规划布局,优化学校各个功能建筑空间的组合方式,是从结构上解决规模与场地矛盾的必经之路。

2.2 高密度校园与教学空间品质的矛盾

在相同的用地条件下,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量,往往会采用增加建筑高度或加大建筑占地面积的方式来解决,但简单采用增加高度和增加密度的方式,会带来空间品质的下降——日照、流线、防噪,甚至公共空间的使用等等对中小学生影响很大的物理环境将难以达到要求。因而在高密度环境下实现相同甚至更高的空间品质,是高密度学校设计的又一重点和难题。

2.3 前瞻性与落地性的矛盾

建筑设计及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为未来的设计做思考、做实践是当下有责任建筑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针对中小学设计这一领域,建筑师不仅应预见到未来高密度中小学建筑的必然性,也要时刻关注当代教育多元复合的趋势,为未来多元化大融合式教育建筑做设计。然而现行规范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制约着超前的设计。在现有的设计规范框架内,校园空间组合模式的创新、高密度条件下的校园环境设计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设计,是高密度中小学校设计的关键所在。

三、高密度中小学建筑布局设计的要点

3.1 高密度教学教室空间的布局设计

高密度教学建筑中,一般包含了教学用房、办公用房以及综合服务用房。而教学用房中又涉及各类教室及活动中心等,其中应当着重关注的是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的布置,这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数量、位置和日照的排布。

3.2 高密度中小学建筑下教师办公及研究空间设计

教师办公空间包含了多种功能空间,包括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师活动空间、会议室、研究空间等。而研究空间则主要作为教学交流活动开展和教学工作成果展示的使用空间。在以往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过程中,对教师办公、教师学习以及研究空间的关注度较低,很难最大化发挥教学效果。若要改变这一现象,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在设计相关空间的时候适当增强空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大力探索教师相关功能空间与学生学习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

3.3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设计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综合地说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自主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以及各项课后社团室等,若能充分地开发利用好这些空间,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开展相关课外学习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还可以实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一个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未来教育的新趋势。该部分空间的布局设计要点在于放松学生身心、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因而在设计自主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考虑空间的丰富性以及开放性并且与自然的结合,充分融合校园室内外空间,其功能应尽量的灵活多变,并考虑不同的空间组合可能性。学生在该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后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及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劳逸结合、自主学习的效果。

3.4 合理地布置体育运动场所以及课后活动设施

除了以上主要的功能空间以外,在高密度建筑群的基础下划分好体育运动场所以及课后活动设施的布局,对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体育活动空间更是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合理的课后活动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外活动场所,有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放松身心,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合作、增进友谊的平台。在对学生的体育运动空间进行布局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中小学学生的课余兴趣爱好做出一定的调研和统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原则,甚至不妨引入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增强空间的趣味性,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目的。

3.5 高密度中小学交通空间的规划及设计

中小学学校交通流线主要包含了教师上下班、学生上下课、后勤服务及家长接送等路线,而学生流线又分为小学生上下课流线与初中生上下课流线,避免其交叉,互相打扰。科学合理地对人流及车流的出入校园交通路线进行规划和安排,能够确保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与此同时,对于校园内部的教学楼、多功能楼及图书馆、体育馆等功能空间之间的交通流线,也必须进行有效的规划,既要确保各功能空间之间步行的便利性,同时还必须避免流线干扰等不良因素的出现。在师生人数规模较大的学校,特别是将中学、小学综合设计的大型校区里,还要考虑停车场地的布置,既要结合各部教学流线考虑教师停车场地的布置,合理安排人车分流,又结合家长接送流线考虑家长停车场地的位置。

结束语:高密度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考虑多个关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总之,高密度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场地选择、空间规划与布局、安全问题以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通过科学的设计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和有利于学习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田园 . 基于高密度建筑设计策略的中小学校综合体设计方法研究 [D]. 内蒙古: 内蒙古工业大学,2020.

[2] 赵紫涵 , 倪阳 . 高密度城区中小学次级地面设计方法初探 [J]. 建筑与文化 ,2023(6):10-12.

[3] 李博 . 城市高密度中小学校设计实践 [J]. 山西建筑 ,2022,48(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