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悬臂浇筑施工工艺在大跨度桥梁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杨剑

中国葛洲坝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宜昌 443000

引言:

大跨度桥梁作为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与耐久。随着跨径不断增加,常规施工方法在经济性与可操作性方面已难以满足需求。悬臂浇筑施工工艺因能够在无大规模支架条件下实现结构逐段延伸,逐渐成为大跨度桥梁建设的主流选择。然而,该工艺对混凝土性能、线形控制及施工组织的要求极高,若缺乏有效质量管理,极易引发结构变形与裂缝等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措施,可为桥梁工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推动桥梁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悬臂浇筑施工工艺在大跨度桥梁中的适用性分析

悬臂浇筑施工工艺是在桥梁两端或桥墩上安装挂篮,通过逐段向前浇筑混凝土并依次张拉预应力实现结构延伸的技术。该方法无需大规模支架,能够在跨越江河、峡谷、深水区或交通密集地段时有效解决施工场地受限的问题。其主要优势在于结构连续性好,受力合理,能够较好地控制桥梁的内力分布,减少施工阶段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同时,施工过程中各段逐步成型,可配合实时监测与线形调整,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与美观。在经济性方面,悬臂浇筑减少了支架与临时设施投入,适用于地质复杂或施工条件受限的桥梁工程。

随着桥梁跨径不断增加,传统支架现浇法或整体吊装法在安全性与可操作性上存在局限,而悬臂浇筑则凭借灵活性和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建设。其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径较大、河谷深邃或航道繁忙时,悬臂浇筑无需封航或封路,大大减少对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在桥墩高度较高或地基条件复杂的地区,该工艺能够避免大量临时结构的施工风险;三是在结构形式上,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与连续刚构桥最能体现悬臂浇筑的优势,使桥梁在使用寿命和耐久性方面表现更为优越。

尽管悬臂浇筑在大跨度桥梁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其适用性也受到一定限制。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徐变、收缩效应以及温度作用容易导致线形偏差和应力重分布,对施工精度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挂篮结构的稳定性与施工过程中预应力张拉顺序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为提升适用性,需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与智能监测技术,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与新型预应力材料,以降低结构变形风险。此外,针对超大跨度桥梁,悬臂浇筑还需结合其他施工方法进行优化,如与转体、顶推等工艺联合应用,以实现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难点控制

悬臂浇筑施工过程中,桥梁结构逐段向前延伸,若测量精度不足或线形偏差未能及时修正,将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与外观。施工测量的核心在于高精度控制墩顶坐标与桥梁轴线,确保各悬臂段位置准确。通常采用全站仪、GPS 测量及实时监控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线形的动态调整。在浇筑前,应严格核查挂篮位置,确保中心线与设计轴线吻合;在浇筑过程中,则需根据监测数据对模板标高与纵向坡度进行微调。为消除混凝土徐变和温度效应对线形的影响,往往在设计阶段预留一定反拱值,并在施工过程中动态修正。

混凝土质量直接决定悬臂段结构的强度与耐久性。浇筑过程中需控制坍落度和水胶比,确保拌和物具备良好和易性与抗裂性能。同时,分段浇筑对混凝土温控措施提出较高要求,需采取分层入模、合理养护和设置冷却水管等方式,降低温度梯度差异。预应力张拉是施工中的另一关键环节,其顺序和张拉力大小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执行,否则可能导致局部开裂或结构失衡。施工中应采用智能张拉设备进行同步控制,并结合张拉力与伸长量的双控标准进行检验。此外,在张拉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压浆处理,避免预应力钢束锈蚀,保证桥梁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悬臂浇筑施工难点集中在挂篮位移控制、结构稳定性保障以及施工环境复杂性。挂篮作为主要施工平台,其刚度与承载力直接影响施工安全,需通过有限元计算验证结构合理性,并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动态监测,以防止不均匀变形或滑移。悬臂逐段延伸时,结构处于临时受力状态,稳定性差,若施工不当极易出现振动与扭曲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节奏与荷载传递规律。对于风力、地震及水流等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应预先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配置必要的防护与加固措施。

三、大跨度桥梁悬臂浇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大跨度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涉及测量、挂篮安装、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等多道工序,质量控制需贯穿全过程。施工前阶段,应严格审查设计图纸和技术交底,确保施工方案具备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材料进场时,必须进行严格检测,尤其是水泥、钢筋及外加剂的性能,以防止因材料不合格而引发隐患。在施工中,需重点控制挂篮安装精度和承载力,避免因偏位或失稳导致段落线形失真;混凝土拌和物应实时抽检坍落度和强度,确保和易性与耐久性。同时,通过建立质量责任制和三级验收制度,做到每道工序均有检查与复核,形成可追溯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大跨度悬臂浇筑施工中,结构长期受力复杂,线形控制与应力分布尤为关键。现代监测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质量管理水平。施工过程中,应布设多点位移计、应力计和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变形与受力数据,以便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将监测数据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快速判断偏差程度并生成预警提示。对于关键工序,如预应力张拉与合拢段施工,还可采用智能张拉系统和三维数值模拟,对张拉力、伸长量和温控效果进行动态校核。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驱动的施工管理,不仅提高了质量控制的精度,也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

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在于保证大跨度桥梁的结构安全与服役性能。效果评价通常从线形偏差、混凝土强度、裂缝控制和结构变形四个方面展开。实践表明,严格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措施后,桥梁线形误差能够控制在毫米级范围,满足设计标准;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得到有效保证,早期开裂和温度裂缝显著减少;在长期监测中,结构的徐变与收缩效应控制在合理区间,桥梁整体受力均匀。通过对比不同工程案例可见,应用先进监测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的桥梁,其使用寿命与维护成本均优于传统施工方式。由此可见,系统化的质量控制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也为大跨度桥梁的耐久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语:

悬臂浇筑施工工艺凭借其结构连续性好、适应复杂环境和减少临时支架依赖等优势,已成为大跨度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路径。通过精确的测量控制、优化的混凝土与预应力施工工艺以及信息化监测手段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徐变、裂缝和线形偏差等难题,显著提升工程质量与结构安全性。实践表明,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措施与科学的效果评价不仅保障了桥梁的施工安全和耐久性,也为今后超大跨度桥梁建设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牛芃 . 挂篮悬臂浇筑技术在大跨度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J].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5,6(16):68-70.

[2] 王继坤 . 市政桥梁大跨度结构施工技术及关键节点控制研究 [J]. 城市 建 设 理 论 研 究 ( 电 子 版 ),2025,(22):214-216.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22071.

[3] 刘柠源 . 基于卡尔曼滤波原理的不对称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控制研究[D]. 广西大学 ,2024.DOI:10.27034/d.cnki.ggxiu.2024.002854.

作者简介:杨剑(1991.10.1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级职称,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