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张进军
340824199311303812
引言:
混凝土材料因其高强度、耐久性及可塑性,在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建筑行业向工业化、智能化转型,混凝土施工技术面临材料性能提升、施工效率优化及环境保护等多重挑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工程实践研究,总结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方向,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核心应用
1.1 材料性能优化技术
高性能混凝土(HPC):HPC 通过精细化配合比设计及新型胶凝材料与外加剂的协同应用,显著 ### 提升其抗压强度、抗渗性及耐久性。其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水胶比可低至 0.15 以下,配合活性矿物掺合料与钢纤维的增强效应,其抗压强度可达 150MPa 以上,并兼具优异的抗冲击、抗疲劳及抗化学侵蚀性能。此类材料已在大跨度桥梁(如悬索桥主塔、斜拉桥锚碇)、抗震结构(如核电站安全壳、高层建筑转换层)等关键工程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应用案例:港珠澳大桥工程中,UHPC 被创新性地应用于桥墩与钢箱梁的干式连接节点,通过其超高的抗拉强度与韧性,有效解决了传统混凝土节点易开裂、耐久性不足的难题,显著提升了结构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性。
自修复混凝土:通过微胶囊包覆技术将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或化学修复剂(如膨胀剂)嵌入混凝土基体,当裂缝产生时,胶囊破裂释放修复剂,触发钙化反应或膨胀填充裂缝。东南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掺入芽孢杆菌的自修复混凝土试验表明,在28 天标准养护条件下, 0.3mm 以下裂缝的修复率可达 90% 以上,且修复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超过 0.5MPa ,为结构长期耐久性提供了保障。
绿色混凝土:以工业固废(如粉煤灰、矿渣微粉、硅灰)部分替代水泥,结合低碳胶凝材料体系(如地聚物混凝土),可降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30%~50% 。例如,粉煤灰掺量 15%~20% 的混凝土可显著降低水化热峰值(降幅达 20%~30% ),并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适用于大体积基础(如核电站反应堆厂房、重力坝)及地下工程(如地铁车站、综合管廊)的温控防裂施工。
1.2 施工工艺创新
1.2.1 模板工程智能化
铝合金模板:采用 6061-T6 铝合金型材,通过标准化模块设计与轻量化结构优化,模板自重较传统木模板降低 60% ,周转次数可达 300 次以上,且表面平整度误差 ⩽1mm 。该技术适用于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住宅及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施工,可实现混凝土成型质量达到清水混凝土标准。
3D 打印模板:基于机器人路径规划与逐层堆积成型技术,通过高精度混凝土 3D 打印机直接制造异形曲面模板(如双曲面幕墙、艺术造型构件),减少传统木工放样与加工环节,施工效率提升 40% 以上,且模板重复利用率接近100% 。
1.2.2 钢筋连接技术
机械连接:钢筋套筒挤压连接与直螺纹连接技术通过高精度机械咬合作用,使接头抗拉强度达到母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 1.1 倍以上,且疲劳性能满足 200万次循环加载要求。此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竖向钢筋连接、大跨度空间结构预应力筋锚固等场景。
焊接自动化:基于机器视觉与力控传感器的钢筋骨架机器人焊接系统,可实现直径 6~40mm 钢筋的自动定位、夹紧与焊接,焊缝合格率 ⩾99.5% ,且焊接效率较人工提升3 倍,显著降低人为操作误差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1.2.3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
通过预埋蛇形冷却水管(管径 25~40mm ,间距 1.0~1.5m )、分层浇筑(每层厚度 ⩽1.5m )及表面覆盖聚苯乙烯泡沫板与湿麻袋养护等措施,结合智能温控系统实时监测与反馈调节,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25% 。例如,三峡大坝工程中采用的“内冷外保”技术,通过冷却水循环与表面保温协同作用,将大体积混凝土最高温升控制在 25∘C 以内,避免了因温度应力导致的贯穿性裂缝。
1.3 智能化施工管理
1.3.1 智慧工地系统
物联网监测: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或无线温湿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精度 ±0.1∘C )、应力(精度 ±0.5%FS )及湿度(精度± 2%RH )数据,并通过 LoRa 或 NB-IoT 技术上传至云端平台,实现结构健康状态的远程诊断与预警。
BIM 协同管理:基于 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通过 Navisworks 等软件模拟混凝土浇筑顺序、振捣路径及养护方案,优化资源配置与工序衔接,减少返工率 20% 以上,并生成可视化交底文件指导现场施工。
1.3.2 机器人施工技术
混凝土振捣机器人:采用激光雷达定位与六轴力控机械臂,通过预设振捣参数(振捣频率 120~150Hz 、振捣时间 15~30s )实现振捣棒的精准插入与动态调整,密实度检测合格率提升至 98% 以上,且振捣效率较人工提高 50% 。
表面处理机器人:集成激光平整度检测、自动刮平、高频抹压与覆膜功能模块,通过路径规划算法实现混凝土表面的自动化精加工,表面平整度误差⩽2mm/2m ,减少人工劳动强度 70% 以上。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材料科学突破
纳米改性混凝土:掺入纳米 SiO2 或碳纳米管,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抗渗性与韧性。研究显示,纳米改性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 60% ,适用于海洋工程。透明混凝土:通过光纤与透光树脂复合,实现建筑采光与装饰一体化。芬兰某办公楼采用透明混凝土幕墙,白天自然光利用率提升 30% 。
2.2 施工工艺革新
2.2.1 3D 打印混凝土技术
建筑级打印:采用泵送式混凝土3D 打印机,实现异形结构的快速成型。迪拜“未来博物馆”项目通过3D 打印技术,将施工周期缩短 50% 。
现场打印设备:移动式混凝土3D 打印车,适用于灾后重建与临时设施搭建。
2.2.2 模块化装配技术
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高精度连接节点组装,施工效率提升 70%⨀ 。新加坡“达士岭组屋”项目采用双T 板模块化体系,实现“零湿作业”。
2.3 绿色可持续发展
2.3.1 低碳混凝土技术
地聚物混凝土:以粉煤灰与矿渣为原料,通过碱激发反应制备,碳排放较普通混凝土降低 80% 。
再生骨料混凝土:将建筑垃圾破碎筛分后替代天然骨料,资源化利用率达90% 。
2.3.2 全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 BIM 与区块链技术,建立混凝土材料的溯源系统,实现从生产到拆除的全过程监控。例如,雄安新区某项目通过区块链记录混凝土原材料来源与施工参数,确保质量可追溯。
三、工程案例分析
3.1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
技术难点:单节沉管长 180 米,混凝土方量达 2.9 万立方米,需解决水化热控制与抗渗问题。
解决方案:采用低热水泥与冷却水管循环系统,将最高温升控制在 20% 以内;掺入HEA 抗裂剂,裂缝宽度控制在 0.1mm 以内。
成效:沉管接头渗漏率低于 0.01%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2 上海中心大厦
技术难点:核心筒墙体厚度达1.2 米,混凝土强度等级C70,需解决高强混凝土泵送与振捣难题。
解决方案:研发自密实混凝土,通过调整粉煤灰与减水剂掺量,实现坍落度 250mm 、扩展度 650mm ;采用超声波振捣器,确保密实度。
成效:施工效率提升 35% ,单层浇筑时间缩短至 12 小时。
结论
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持续创新是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行业需聚焦材料性能极限化、施工工艺数字化与绿色发展体系化三大方向:通过研发超高性能、自感知与自修复的智能混凝土突破材料性能边界;依托3D打印、机器人及智慧工地系统实现施工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构建低碳混凝土标准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转型。唯有通过产学研用深度协同,方能实现混凝土施工技术从传统工艺向智能、低碳、可持续模式的跨越,为建筑行业迈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的未来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慧 . 混凝土浇筑抗裂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21):79-81.DOI:10.16673/j.cnki.jcfzdx.2024.0773.
[2] 马铭 , 于祥 . 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 科技资讯 ,2024,22(15):111-113.
[3] 漆 光 良 . 混 凝 土 施 工 技 术 在 建 筑 工 程 中 的 应 用 [J]. 中 国 水泥 ,2024,(0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