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激活思维
胡贵秋
广西柳城县龙头中心小学
一、乡土情境,让数学在田野间生根发芽
手机虚拟世界与农村现实生活的割裂,加剧了学生对数学的疏离感。破解之道在于让数学问题从乡土中“长”出来:
古塔镇中学案例:刘教师将“动点问题”转化为玉米收割情境——“小明家玉米地每行种 28 棵共 15 行,收割机每分钟收 5 行,多久收完?”当抽象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课堂参与度提升 40% 以上。
周长面积混淆难题:李村小学胡教师带学生用麻绳圈出教室区域,“踩着绳子走周长,捧着稻谷撒面积”,错误率从 47% 降至 12% 。自身认知理论证明,只有身体参与的学习,记忆留存率可达传统教学的3 倍。
陆丰市南塘镇后西小学实践学习。教学《加法交换律》时结合“朝三暮四”寓言,让学生分析猴子为何因“早上3 颗栗子晚上4 颗”与“早上4 颗晚上3 颗”而喜怒不同,在笑声中理解运算律本质。
乡土资源在数学课堂的应用案例:
| 知识模块 | 乡土素材 | 教学效果
平均数 | 测量全班身高求平均值 | 小组合作完成率 100%
| 立体几何 | 废纸箱制作长方体模型 | 空间想象力测评提升 32% | 百分数 | 计算菜地施肥浓度 | 应用题正确率提高 28%
二、分层教学:织就一张“一个不掉队”的进步网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比高、家长辅导缺失的现实,要求课堂必须实现“差异化赋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古塔镇中学创新实践。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法,将学生按能力、性格划分 6-8 人小组。优生担任“小老师”辅导后进生,在《解比例》课上,教师张林河设计阶梯任务:基础组完成课本例题,挑战组探索“不同比例盐水配制方案”,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获得成就体验。
2. 作业设计革新:必做基础题(如乘法口诀运用) + 自选提升题(如设计家庭收支表)。允许学困生用玉米粒、石子辅助计算,减少挫败感。琼中县教研表明:“弹性作业使作业提交率”从 67% 升至 89% 。
3. 周末数学故事会:讲述华罗庚放牛自学、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等事迹,用榜样力量点燃学习热情。追踪显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问题增加2.3 个/ 周。
三、生活教具,把抽象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世界
当多媒体设备匮乏时,生活物品成为最佳教学媒介或教学手段,深深吸引学生好奇心。
1. 认识人民币教学革命:卢老师以“活动链”重构课堂:带学生“看一看”小卖部商品标价 $$ “认一认”硬币纸币 $$ “换一算”农产交易(如 1 筐橘 =50 元需多少张 10 元)。调查显示“实践操作后概念掌握率”达 95% ,远高于纯讲授的 65% 。
2. 除法意义具象化:用10 个苹果分给5 只猴子的情景剧,直观建立“平均分”概念。某县对比实验表明,采用实物演示的班级,除法应用解题速度提高1.8倍。
3. 创造性教具开发:用玉米粒演示十进制(10 粒一捆代表“十位”),树叶分类统计频数,饮料瓶制作圆柱体积模型。这些低成本教具使学生课堂专注时长延长至25 分钟(原平均12 分钟)。
四、家校共育:打破围墙的“厨房数学”革命
针对家长“不会教、管不了”的困境,创新协同机制势在必行,将数学生活化。
1. 农活数学化。家访时发放“任务卡”:煮饭时记录米水比例(分数应用)、卖菜时计算收入支出(四则运算)、数鸡蛋排列规律(乘法口诀)。古塔镇试点班级数学应用能力测评提升 41% 。
2. 扑克牌口算训练:教师培训家长用扑克牌玩“24 点游戏”,微信群定期发布“数鸭子”“估麦堆”亲子任务。李村学校实验显示:每周 2 次家庭游戏,三个月后口算速度提高 30% 。
3. 乡贤教育基金激励:古塔镇募集超600 万元基金,奖励进步学生(如“周长面积测量实践奖”),帮扶困难家庭。受激励学生的作业完成率达 100% ,学习态度显著改善。
五、教师成长:从“孤军奋战”到“专业共同体”
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课堂变革的引擎
1. 国培计划东安样本:74 名教师通过“说课评课 + 情绪管理培训”,解锁教学“情绪密码”。追踪表明: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使课堂互动频次增加 50% ,学生测试及格率提高 22% 。
2. 平和县官洋学校课题驱动:县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效策略》,凝聚 12 名教师智慧,产出《鸽巢问题》、《搭配》等精品课例。其中“用竹竿晒谷场绘函数图像”的实践课,被学生评为“二十年难忘的课堂”。
3. 教师自主创新案例:无教参书时,邻镇教师交换自编习题集;智能手机录制专家讲座反复研习。王教师将教学困惑写成案例获省级特等奖,证明教师专业成长核心在于“持续精进的决心”上。
4. 分层教学操作模式
层次 | 教学目标 | 活动设计 | 评价方式基础层 | 掌握核心概念 | 实物操作、口诀背诵 | 课堂问答达标率发展层 | 迁移应用能力 | 解决农具分配等实际问题 | 解题方案完整性挑战层 | 创新思维拓展 | 设计数学游戏、探究拓展题 | 创造性解决方六、结论:让数学学习点燃乡土未来的光,照亮孩子成长希望路
面对数字洪流冲击下农村教育的困境,质量提升需回归教育本质。根植乡土资源激活思维,创新教学形式赋能师生,凝聚家校力量重塑生态。当数学知识从玉米粒中“数”出数感,从麻绳圈中“量”出空间,从卖菜记账中“算”出智慧,抽象的符号便转化为理解世界的钥匙。东安、古塔、官洋的实践证明:最优质的教育不在硬件,而在师者匠心——用一粒种子唤醒田野的希望,用一节课堂点燃生命的可能。唯有如此,方能让农村孩子在星空下保持探究的热情,在泥土地里长出逻辑的翅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而这把火,终将照亮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融入正文的实践案例来源)
1. 国培计划赋能东安县小学数学教师实践(2025)
2. 榆林古塔镇“教育强镇”创新报告(2025)
3. 汕尾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2022)
4. 农村教师课堂提效的智慧实践(2025)
5. 平和县官洋学校课题成果集(2024)“三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