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陶艺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邢玉菱

河北美术学院 050700

引言:陶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工艺重视程度的提高,陶艺课程逐渐成为许多高校美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传统陶艺教学方式存在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实践机会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将数字化技术引入高校陶艺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一、高校陶艺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相对保守

目前多数高校的陶艺教学仍以传统的“师徒制”为主,强调手工技艺的传授与经验积累,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教师多采用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自主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不足;部分院校对陶艺课程的定位仍停留在选修课或辅助课程层面,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在美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保守的教学理念限制了陶艺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高校陶艺教学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异,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拥有较为完善的陶艺实验室、先进的烧制设备以及丰富的材料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实验设备陈旧,甚至缺乏基本的拉坯机、电窑等设施,导致教学难以正常开展,优质师资力量也主要集中在少数高校,使得陶艺教育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偏低,难以实现均衡发展。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陶艺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操作的学科,但目前许多高校的陶艺课程设置中,理论讲授所占比重较大,而实际动手训练时间较少,学生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简单的作品制作,缺乏系统的技能训练与创作过程;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不够细致,评价标准模糊,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难以获得有效的反馈与提升,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削弱了陶艺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不高

由于陶艺课程在高校中普遍属于非主流课程,学生对其认知度较低,选课意愿不强,加之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形式单调,缺乏与当代审美和科技发展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尤其是在面对繁复的手工操作与较长的作品烧制周期时学生容易失去耐心,影响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对陶艺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仅将其视为一种手工活动,忽视了其背后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从而降低了整体学习质量。

二、数字化技术在高校陶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虚拟仿真技术提升教学体验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陶艺制作流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构建三维虚拟陶艺工作室学生可以在电脑或VR 设备上进行拉坯、雕刻、施釉等操作,提前熟悉工艺步骤,降低初学者的心理压力;虚拟仿真系统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材质、温度、湿度等参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条件下陶艺作品的变化规律,这种技术可以弥补实物教学资源的不足,还能让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反复练习,提升操作熟练度和创作信心。

(二)3D 建模与打印促进创意表达

3D 建模软件为陶艺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学生可以在数字平台上进行造型设计,实时调整比例、结构与装饰细节,突破传统手工制作的局限,通过 3D 打印技术学生的设计可以直接转化为实体模型,便于测试与修改,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3D 建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其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这种数字工具的引入使陶艺教学从单纯的工艺训练向设计思维与技术融合的方向转变。

(三)数字展示平台拓宽传播渠道

借助数字化展示平台学生的作品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与展示,教师可以组织线上展览,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社会公众参与点评,增强学生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数字展示还能够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草图、建模文件、烧制记录等,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有助于学生总结经验、反思创作,这种基于网络的展示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陶艺教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

(四)智能教学系统优化教学管理

智能教学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作品表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比如系统可以记录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的操作轨迹,分析其技术水平与创作习惯,进而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智能评分系统也可以根据设定的标准自动评估学生作品,减轻教师批改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该系统还可支持在线答疑、资源共享、作业提交等功能,构建起一个高效、便捷的教学管理平台,推动陶艺教学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五)数字资源整合助力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整合国内外优秀陶艺课程视频、教学案例、大师讲座等内容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用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拓展视野,资源库还可以支持远程教学,使边远地区的高校也能享受到优质的陶艺教育资源,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这种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助于推动高校陶艺教学的协同发展与整体提升。

(六)数字化技术促进跨学科融合教学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陶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在与建筑学专业合作中,学生可以使用 BIM 技术进行陶瓷构件的设计与模拟;在与数字媒体专业合作中可以开发陶艺主题的互动装置或游戏项目;在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合作中可以运用数字扫描与修复技术对古陶器进行再现与研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拓宽了陶艺的应用领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结论:

当前高校陶艺教学在教学理念、资源分配、实践环节、学生兴趣及跨学科融合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通过虚拟仿真、3D 建模、数字展示、智能教学系统等手段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推动陶艺教学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未来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完善相关课程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陶艺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鹏飞 . 数字技术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实践研究 [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4.

[2] 戴亮 刘晓明 . 陶瓷艺术数字化新工艺的应用研究 [J]. 江苏陶瓷 , 2023,56(4):24-26.

[3] 崔骥龙 . 新媒体语境下现当代陶瓷艺术的艺术内涵 [J]. 艺术大观 ,2023(30):124-126.

[4] 戴亮 , 刘晓明 . 陶瓷艺术数字化新工艺的应用研究 [J]. 江苏陶瓷 , 2023,56(4):24-26.

[5] 张军 . 陶瓷材料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J]. 佛山陶瓷 , 2023,33(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