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高职思政课的提质策略

作者

明朗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商洛市,726000)

课题信息: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课题编号:JYKT202418主持人:明朗。

摘要:当前“产教融合、岗课赛证”一体化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与重心,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则成为“育技”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内容。在专业群育人过程中,其内在本质是要实现“育技+育人”两个维度目标,因此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在专业群培养阶段也必须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先厘清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思政课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此剖析现阶段高职思政课对于服务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再围绕促进“专业群+思政”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就如何以提质升级的思政课服务好专业群,提升人才“育技育人”成效等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选择,为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水平提高、更好地融入专业群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水平专业群;高职思政课;提质策略;德技并修;产教融合​

一、引言​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几个重要文件都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群,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精准对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进入了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水平的专业群是“服务区域产业、聚焦核心技能、整合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出一批适应产业发展、具备岗位能力且兼具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思政课更是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承担着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职责使命,在育人方向上必须主动适配专业群建设需求,努力实现“思政育人、专业育才”同频共振。

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高职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离不开“产业需求导向、技能培养核心、资源整合支撑”等逻辑,针对高职思政课也并非单纯的将“思政+专业”的标签简单拼凑。而是要基于目标、内容、场景、评价四个方面实现“专业群+思政”的全方位适配。这种适配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概括

思政课目标的契合度是群建设成效的根本体现。高水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必须“德技并修”,即要求学生在精通专业技术技能(如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数控编程、护理专业群的临床护理技能等)、培育良好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等)和产业情怀(服务区域产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诚信守法、创新担当)等方面下功夫[1]。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突破以往过于追求“通用性”课程框架,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为各专业群设计相应的“岗位思政目标”。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可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帮助其建立与大国重器相称的家国情怀,为护理专业群学生重点强化“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的职守教育,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内容融合的维度来说,思政课要融入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元素与职业场景,将“高水平”专业群对接的产业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基因”、“大国工匠”、“行业劳模”等领军人物和岗位实践中的伦理规范等要素化为活教材。例如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方向的高职专业群,需要根据其对接的具体产业选择不同的产业思政资源。具体而言,以“装备制造”方向的专业群为例,该类专业群一般会以某个先进制造技术装备领域命名,比如机电、数控等。为了避免思政课出现“空泛化”的问题,在进行价值引领的时候,必须主动发掘该专业群对应的具体产业在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像重工业比较发达的东北地区,就可以重点讲述东北老工业基地自建国以来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医护类专业群为例,可引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历程、白求恩精神等。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案例,学生在认知专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产业有相应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政课教学,必然会起到价值引领的效果。

二是从场景适配的维度来看,要求思政课主动嵌入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水平专业群普遍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构建了“实训基地、企业实习、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认证”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只在课堂进行“讲授式”的教学,更要主动适应并融入这一实践教学过程,在学生参与各类实践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在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中开设“岗位思政”,讲解“工匠精神”、“操作规范”与加工装配产品的关系,在合作企业实习中开展“职业素养”指导,跟踪学生在合作企业的职场行为,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等[2]。使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学技能、练本领、强素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实践育人”与“思政育人”的无缝衔接。

三、当前高职思政课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现存问题​​

高职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作用重大,但对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求时存在四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与专业群需求脱节,“通用性”有余、“专业性”不足。多数思政课采用统一教材与大纲,缺乏差异化设计,聚焦宏观理论,未结合专业群产业背景与岗位需求,对专业群产业思政资源挖掘不够,使思政课与专业学习成“两条平行线”,无法满足“德技并修”需求。二是教学方法与专业群实践适配不足,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融入”不够。高水平专业群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但思政课仍用传统模式,未利用专业群实践场景与资源,对“岗课赛证”等特色教学模式融入不足,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两张皮”,学生难以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与职业素养。三是师资队伍缺乏专业群产业背景,“思政素养”有余、“专业认知”不足[3]。思政课教师多为思政专业背景,缺乏对专业群对应产业、岗位、技术的深入了解和产业实践经验,设计教学内容时无法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与职业发展方向,教学缺乏专业性、针对性,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四是评价体系未体现专业群特色,以“单一考核”为主、“多维融合”缺失。当前思政课评价多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未建立适配高水平专业群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未关联专业实践表现,评价主体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思政表现,难以衡量思政课对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也无法为提质提供精准反馈。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思政课育人效能的发挥。

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高职思政课的提质策略​

4.1 构建 “专业群 + 思政” 的内容体系,实现内容与专业群需求深度融合​

丰富教学内容方面。深入挖掘专业群的产业思政资源,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组成的团队,挖掘整理装备制造专业群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历程”的红色基因、学前教育专业群的“幼儿教育名师育人故事”等优秀行业榜样事迹、会计专业群的“财务工作诚信要求”等职业伦理要求,将这些材料转换成适合讲授思政课的案例素材。同时围绕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思政模块,既有通用的人文情怀与职业道德模块,也各具特色的专业思政模块,例如智能制造专业群,在原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等通用思想政治教育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中国制造2025与家国情怀”等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相关的人文关怀、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最后构建“思政必修课+专业思政选修课+实践思政课”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在开好必修思政课外,针对各专业群开设“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史”之类选修课程,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思政课,组织学生参观实训车间中的党员示范岗等[4]。

4.2 创新 “实践导向” 的教学方法,实现方法与专业群实践精准适配​

“项目式思政教学”的推行必须与专业群实训的项目进行深度融合,在设计实训项目的时候,充分将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要求、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进去,让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在项目完成时,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其中的专业实训可以形成“‘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零件加工项目”,护理专业群的专业实训也可以形成“‘人文关怀’融入的模拟护理项目”等。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指导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和点评[5]。此外还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嵌入到人才培养工作各环节(即“岗课赛证”)。如,“岗”是指把联合企业导师对专业群实习学生进行制定的“岗位思政评价标准”,即将“职业素养”、“敬佑生命,关爱患者”纳入实习考核中并进行量化,“课”是指运用“案例教学法”,以专业群涉及到的相关行业真实案例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6]。例如通过讲述 “大国工匠的成长发家史”讲解关于奋斗精神的知识,在“赛”方面,需要将专业比赛规则与竞赛流程的规范性、严谨性作为“赛”评分项之一,并引入“职业素养”内容,在“证”方面,则是结合了各种职业资格认证涉及的伦理道德开展专项思政教育教学,如围绕“诚信”进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认证教育等。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突破思政课堂边界感限制,依托专业群所开发共享的“专业+思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一个教学数字平台,例如创建行业劳模人物数字展馆,虚拟实训教学中的“思政场景化”,在虚拟仿真系统开展智能制造训练项目的时候植入“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引导性环节,通过直播平台邀请相关企业的企业导师、劳动模范为学生们做“职场思政”直播分享讲座等。

4.3 打造 “双师型” 思政师资队伍,实现师资与专业群产业深度协同​

一是实施“思政教师专业赋能计划”。组织思政教师参加专业群的产业调研和企业实践,定期走进合作企业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安排思政教师旁听专业群的核心课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为了更好的对接智能制造专业群,需要在相关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对“数控技术基础”、“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等知识进行了解。鼓励思政教师积极考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护理伦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等,提升其对接专业群的思政教学能力。

二是组建“思政+专业”师资团队协同进行教学设计。高校可成立由思政教师、相关专业的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一堂课,形成理论框架的搭建与价值引领、结合专业知识对思政元素进行解析、分享行业实践中的思政案例等多维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7]。如在“创新精神”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由思政教师完成理论意义的讲解,在此基础上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以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为例对上述内容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说明,并邀请来自企业的导师介绍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开展的各项创新实践活动。

三是建立“师资交流机制”。在本校内部,思政教师与专业群教师开展双向交流与资源共享。一方面,为全体专业课教师开设“课程思政”培训课,指导帮助专业教师从自身专业课程出发挖掘出其中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由各专业的骨干优秀教师向学校思想政治教研部提供各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思政课教师开发“专业+思政”类型的课程资源。此外与合作企业签订“师资互聘机制”,聘请企业中的党员骨干以及劳模来兼任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通过他们的职场经验传授与价值理念灌输让丰富的企业产业背景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注入更多的行业元素[8]。

4.4 建立 “多维融合” 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与专业群特色全面匹配​

“思政+专业”综合评价体系中包括三个方面:理论素养、专业思政、实践表现。根据《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文件要求,各行业有其职业素养规范,在专业群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素养”考核维度设计,主要考察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掌握程度。专业思政主要考察各专业群内与专业相融合的相关思政元素,具体包含各个专业群中的重点精神、理念及价值要求等。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主要包括了工匠精神、奉献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而护理专业群则包括人文关怀、志愿服务和救死扶伤等。“实践表现”的考核维度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实训环节与顶岗实习阶段的职业素养表现情况。在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结合各大专业群的特点进行指标权重的设置。

五、结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建设应紧贴“高水平”专业群的产业需求、实践场景和培养目标来推进。内容方面以“专业群+思政”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方法方面以“实践导向”创新实践育人的教学方法,师资方面以“双师型”打造实践育人的思政队伍,评价方面以“多维融合”建立一体化评价机制。从而推动思政课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之间的耦合度日益紧密,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冯文博. 接受理论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价值、困境与路径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 34 (03): 1-10.

[2]刘芳芳,张永林.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以“活动式”课堂为例 [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4 (03): 69-73.

[3]夏京京,黄晶慧. 高职思政课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J]. 改革与开放, 2025, (09): 68-76.

[4]陈柏瑾.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示范课堂”建设路径研究 [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4 (06): 1-6.

[5]袁玉娟. 训词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课与应急安全类专业课融合育人的路径探索 [J]. 大视野, 2023, (05): 53-58.

[6]陈雯婧. 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D]. 西南大学, 2023.

[7]冷珊珊.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思政课和特色专业群耦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 24 (06): 74-78+84.

[8]汤超珍.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J]. 教育观察, 2021, 10 (26):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