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利用生活实例提升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作者

林欢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  618000

引言:小学低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往往难以理解,然而数学并非孤立存在,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教学中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理解欲望

(一)模拟购物情境,理解加减法运算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内容,但由于其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模拟购物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动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型的“商店”,在“商店”中摆放各种标有价格的文具、玩具等物品,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购物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计算,如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等,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加减法运算,通过这种模拟购物情境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二)创设时间情境,认识钟表与时间概念

认识钟表和时间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创设与时间相关的生活情境,比如开展“我的一天”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包括起床、上学、吃饭、睡觉等具体时间,然后教师展示不同时刻的钟表让学生根据自己描述的活动安排,将相应的时间与钟表对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钟表的指针位置,理解时针、分针的含义以及它们与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思考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认读钟表的方法理解时间的概念也能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二、挖掘教材生活元素,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一)结合教材中的生活场景,理解图形与空间概念

小学低段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元素并将其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球、盒子、杯子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让他们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与这些图形相似,比如让学生观察篮球发现它是一个球体,观察粉笔盒认识到它是一个长方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图形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和空间概念。

(二)利用教材中的生活问题,掌握数学应用方法

教材中会有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后教材中可能会出现“每辆汽车坐 4 人,5 辆汽车一共坐多少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他们运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即 4×5=20 人,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汽车的数量发生变化,人数会如何变化,让学生通过举例、计算等方式,深入理解乘法口诀的应用,通过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掌握数学应用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强化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一)组织测量活动,理解长度单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测量活动,例如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测量自己的身高、步长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且要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测量教室的长时学生可能会先用米尺进行测量,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 8 米,而在测量课本的长度时则会使用厘米尺,得出课本的长度大约是 20 厘米,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也能在测量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进行统计调查,掌握数据统计方法

统计是小学低段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统计调查活动,例如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颜色、运动项目等,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表格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然后用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调查结果,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计算出每种水果、颜色或运动项目的喜欢人数,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通过条形的高低来直观地展示不同项目的受欢迎程度。

四、引导生活观察与思考,培养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

(一)鼓励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中数学现象的习惯,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例如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水电费账单了解水电费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发现水电费是根据用水量、用电量以及相应的单价来计算的,再如观察超市的促销活动,思考如何购买商品更划算,学生可以比较不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价格计算出单位价格,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数学敏感性和问题意识。

(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当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例如对于超市促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购买方案,比较哪种方案更省钱,学生可以假设自己需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分别计算不同促销方式下的总花费,学生需要运用加减法、乘法等数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他们可能需要考虑商品的折扣、满减活动、赠品等因素,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总花费,选择最优的购买方案。

结束语:利用生活实例提升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挖掘教材生活元素、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引导生活观察与思考等策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乐平 . 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有序思维能力 [J]. 成长 ,2024(9):46-48.

[2] 司蕊丽 .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J]. 读与写 ( 上,下旬 ),2021,018(00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