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作者

李玲

安庆市第二中学  246000

引言:在语文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学习任务群,如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提升文学素养、思维品质与文化理解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面临诸多难题,如学生阅读兴趣匮乏、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效果欠佳等,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具有直观呈现、系统整合、逻辑清晰的特点。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价值

(一)助力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整本书内容繁杂、结构庞大,学生在阅读时容易陷入信息零散、缺乏系统性的困境,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论语》整本书阅读为例书中包含众多章节、语录,涉及学习、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思维导图以“《论语》”为中心,向外辐射分支,将书中的核心概念(如“仁”“礼”“义”)、重要人物言论、不同主题思想等要素有机整合,例如设置“学习之道”“为人处世”“政治主张”等分支,在“学习之道”分支下再细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内容,将书中零散的知识点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便于学生整体把握与深入理解。

(二)激发阅读兴趣与主动性

传统整本书阅读教学多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阅读积极性不高,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充满创意与趣味,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理解与想象设计导图的形式、颜色、图案等,这种个性化表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主动性。

(三)培养深度思维与创新能力

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归纳总结要点、进行逻辑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深度思维能力。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复活》整本书阅读为例,学生要梳理小说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情节发展,还要分析托尔斯泰通过这些情节所表达的对社会道德、人性救赎的深刻思考,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人物性格转变的原因、情节设置的象征意义等。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前指导策略

(一)背景知识导图构建,奠定阅读基础

在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时代特色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以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祝福》所在小说集《彷徨》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彷徨》背景知识”为中心,设置“作者鲁迅”“创作背景”“时代特色”等分支,在“作者鲁迅”分支下可介绍鲁迅的生平经历、文学创作风格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创作背景”分支可说明《彷徨》创作于新文化运动后期,鲁迅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迷茫与思考。

(二)阅读目标导图规划,明确阅读方向

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制定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并将目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边城》整本书阅读为例阅读目标导图可以以“《边城》阅读目标”为中心,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分支,“知识目标”分支可包括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湘西地域文化等,“能力目标”分支可设定为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情感目标”分支可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理解沈从文对理想人生的追求等。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指导策略

(一)情节梳理导图绘制,把握故事脉络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绘制情节梳理导图,以把握整本书的故事脉络,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大卫·科波菲尔》整本书阅读为例学生可以以“《大卫·科波菲尔》情节发展”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或故事线索设置分支,如“童年苦难”“成长奋斗”“爱情婚姻”等,在“童年苦难”分支下进一步细化情节节点,如大卫母亲改嫁、大卫遭受继父虐待、被送去当童工等情节,通过绘制这样的情节梳理导图,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故事的发展脉络,理解各情节之间的关联加深对作品整体结构的认识。

(二)人物分析导图构建,洞察人物形象

人物是整本书的核心要素之一,构建人物分析导图有助于学生深入洞察人物形象,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老人与海》整本书阅读为例,学生可以以“圣地亚哥人物分析”为中心,设置“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人物关系”等分支,在“性格特点”分支下,可进一步细分为“勇敢”“坚韧”“乐观”“孤独”等,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情节或语句作为支撑依据,如老人与鲨鱼搏斗时的勇敢表现、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等,“人物关系”分支可分析圣地亚哥与小男孩马诺林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他性格与行为的影响。

四、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后指导策略

(一)主题探究导图深化,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制主题探究导图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玩偶之家》整本书阅读为例学生可以以“《玩偶之家》主题探究”为中心,设置“女性觉醒主题”“婚姻自由主题”“社会道德主题”等分支,在各主题分支下学生可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等进行分析,阐述各主题在作品中的体现与意义,例如通过娜拉从对丈夫的盲目顺从到最终觉醒、离家出走的情节,深入探讨女性觉醒主题。

(二)拓展延伸导图绘制,拓宽阅读视野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应引导学生绘制拓展延伸导图。以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窦娥冤》所在元杂剧的整本书阅读为例,学生可以以“元杂剧拓展延伸”为中心,设置“作者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同时期其他元杂剧作家作品”“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元杂剧的传承与影响”等分支,在“作者关汉卿的其他作品”分支下,可介绍关汉卿的《救风尘》《望江亭》等作品,分析其与《窦娥冤》在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同时期其他元杂剧作家作品”分支可列举与关汉卿同时期的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作品,进行对比阅读,通过绘制拓展延伸导图学生能够将所读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学与文化背景中进行思考,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学素养。

结束语: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为解决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各阶段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深度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艳 .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11):107-108.

[2] 陆文秀 .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吉林教育 ,2024(1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