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看文学审美与教学适应性的关系探讨
黄典伊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湖州市 330501
引言
文学作品在进入中小学课堂后,不仅承担传播语言知识的功能,更承载着情感熏陶与审美培养的重要使命。然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天然适合课堂使用,它们往往需要在文学性与教学性之间进行适当调整与再解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其语言优美、情感细腻而深受推崇,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常驻篇目。但文学评论家余光中却曾以极为严厉的语气质疑其文学价值,指出其在结构安排、修辞运用以及意象构建方面的诸多不足。本文拟在充分尊重余光中文学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的实际需求,分析《荷塘月色》在教学适配上的意义,尝试为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选用与讲授提供一个多元共融的视角。
一、文学审美视角下的批评解读
(一)结构安排的平淡与单调
《荷塘月色》通过精心设计的布局,体现了朱自清对现代散文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实现了文学价值与艺术表达的统一 [1]。《荷塘月色》的结构,尤其是第三段,在余光中看来缺乏文学作品应有的张力。他特别聚焦于文章的第三段中朱自清对时间、地点的交代。在余光中看来,这一段文字缺乏引人入胜的魅力和深刻的思考,其表达的内容可以说是“一般中学生都能轻易道出”的大白话。他批评这种繁琐的叙述节奏缺乏文学作品中应有的含蓄与韵味,甚至表示如果将其删去对《荷塘月色》的整体效果并无任何损失。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余光中持有如此严厉的批判态度,但在教科书中,这一段文字却并未被删去。相反,它被作为理解文章时代背景的重要切入点,用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为何在开篇便提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二)修辞方式的直白与密集
文学批评需要理论支撑,而余光中对《荷塘月色》的批评正是建立在修辞学分析的基础上。他特别指出,朱自清在描写荷花的短短十一个句子中密集使用了十四个比喻,其中十三个都是明喻。如,他将月光喻作“流水”,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又将微风中的荷花比作“舞女”,随风摇曳 [2]。这种高频率、单一化的修辞手法,在余光中看来显得过于直白浅显,缺乏隐喻应有的含蓄与深度。然而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恰恰是这些被余光中批评的明喻成为教学重点。朱自清运用"像"、"如"等明确喻词的表达方式,因其直观易懂而备受推崇。这种教学价值与文学批评标准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评判尺度:文学批评追求艺术创新的高度,而基础教育更注重示范性和可模仿性。
由上可知,《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造诣,还成功地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三)女性意象的审美争议
余光中对《荷塘月色》中频繁使用女性意象的批评,揭示了朱自清散文独特的审美特质。他指出这种" 女性拟人格" 笔法虽赋予文本柔美气质,但过度使用易流于浮艳,特别是 " 美人出浴 " 的意象更引发庸俗联想。这一争议在教材编选过程中尤为凸显:部分家长担忧该意象可能引发不当联想,建议删除;叶圣陶最初也从文学性角度考虑删改这八个字,认为其比喻不够贴切。然而,经过学界深入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正是这种超越常人想象的瑰丽比喻,最能体现朱自清独特的文学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这场争议生动展现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多元解读:一方面,余光中的批评反映了特定审美标准下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教育界对文本的保留决定,则彰显了对文学独创性的尊重。这个案例不仅揭示了文学评价的复杂性,更说明经典作品的价值往往正是在争议中获得确认和传承的。
二、文学审美与教学适应性的融合策略
结构平淡中的教学意义
余光中对《荷塘月色》第三段的批评反映了对文章结构的严苛要求,但文学创作更应注重主题与情感表达的整体性。教材通过引入 1927 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历史背景,深刻揭示了作者 " 颇不宁静 " 的社会根源,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双重价值: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爱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与时代的关
系,以及文学作品在传承和弘扬民族审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荷塘月色》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历史语境阐释文本,既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又能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正是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生动体现。
(二)明喻的学习价值与模仿潜力
谈及比喻手法的运用,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的某些譬喻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不够出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显得略显肤浅。诚然朱自清在散文中运用的比喻手法多采用“像”、“如”、“仿佛”、“宛然”等字眼来直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可谓是简单直白,但正是这种浅显易懂的比喻句式,使得中小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并模仿。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需要一种直观、易懂的文学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感悟和联想想象能力。朱自清的散文正是这样的典范,他运用平易近人的比喻手法,将复杂的概念和情感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轻松地产生共鸣,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义。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模仿,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语感,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语言,为学生的今后写作方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教学实用性角度来看,明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
(三)女性意象引发的审美教育
于朱自清散文中频繁使用女性意象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软性”的笔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显得俗艳。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种女性化的手法实际上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的一种鲜明特色,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柔美与婉约风格。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并非随意形成,而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一种自然流露。朱自清通过细腻而温柔的笔触,将女性意象融入他的散文之中,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对于中小学的学生而言,接触并熟悉不同类型的文章风格对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独立文学观的建立至关重要。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虽然可能让一些学生感到陌生或不解,但正是这种陌生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广泛阅读,学生们可以逐渐学会分辨不同文学风格的特点和价值,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从而培养出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文学鉴赏能力。
结语
从文学理论的宏观视角出发,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质询与否定实质上是对散文创作与审美标准的一种独特解读和重构。这种解读不仅展示了余光中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也体现了文学批评中多元理解和价值取向的碰撞与交融。余光中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批评揭示了文学创作在艺术性上的严苛要求,同时也提醒我们:一篇作品在进入语文教学体系时,其价值不仅在于纯文学层面的高度,更在于其对学生语文素养、情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全面促进。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在“已识乾坤大”的文学高度中,始终保有“犹怜草木青”的教育温度。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融合文学审美与教学适应性的标准,方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目标:启迪心灵、提升语感、涵养人格。
参考文献
[1] 莫春红. 荷塘月色里的风光——从朱自清《荷塘月色》看修辞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J].
[2] 周刚 . 基于现代作家审美取向的文本解析——以《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为例 [J]. 语文教学通讯 . 20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