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策略
周洛妍
营口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营口市 115000
引言
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化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推进,女职工群体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有企业工会肩负着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职责。新时代赋予工会女工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和更高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刻理解新要求、系统梳理现实问题、科学制定优化策略,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效能,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与女工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
1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的要求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的核心要求体现在两大方面:毫不动摇地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工会组织需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女职工深刻理解党中央精神,坚定拥护核心,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女工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着力提升服务需求的精准性。针对女职工群体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权益诉求及生活关切,工会需通过深入调研精准识别、科学分类需求层次和动态变化,打破粗放模式,精准配置资源与服务内容,实现从普惠服务向精准滴灌的有效转型,切实提升服务效能与女职工满意度。
2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维权服务机制的专业化与覆盖性有待提升
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但现有机制仍存在短板。制度保障层面,对于涉及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如针对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保护规定等,部分企业实施细则不够明确,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打折扣现象。沟通反馈机制层面,畅通高效、反应迅速的女职工诉求表达渠道尚未普遍建立,对隐性侵权或歧视现象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导致一些深层次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化解。法律援助资源对接不够紧密,工会干部法律专业知识储备与应对复杂案例的能力尚显不足,难以满足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细化维权需求。
2.2 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不足
面对信息化浪潮和社会转型,部分工会组织在女工工作方法上未能同步更新,吸引力、影响力受限。工作内容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习惯于传统节日慰问、文体活动等常规形式,与女职工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尤其在职业发展支持、技能拓展、压力疏导等深层次关切上投入不足。方式方法上,对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运用不够深入和普及,线上线下融合不足,活动形式相对单一,缺乏时代感与互动性,对年轻女职工的吸引力减弱。工作策划未能充分引入目标群体参与,导致服务供给与真实需求存在偏差,工作有效性打折扣。
2.3 工会组织自身服务能力面临挑战
新任务新要求对工会干部能力素质提出更高标准。部分工会女工干部队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化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与女工工作高度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服务理念有待提升,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下沉不够,部分干部习惯于坐等女职工上门求助。工作力量配备上,部分企业工会存在人手紧张现象,女工委员多为兼职,难以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深度研究、系统谋划女工工作,影响了工作的整体规划和持续深化。组织体系运转效能有待优化,厂、车间、班组三级女工组织网络衔接不够顺畅,信息传递和资源下沉存在梗阻。
3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的优化策略
3.1 优化组织体系,增强协同联动效能
在国有企业工会委员会下,应健全女工工作专门委员会或明确专职干部负责,确保有专人专责。着力加强基层建设,推动车间、班组设立女工小组或明确女工联络员,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到边的组织网格。大力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将工会女工干部培养纳入企业人才发展体系,提供系统性、周期性的岗位培训,内容覆盖工会业务、法律法规、沟通艺术、心理咨询、项目管理等核心能力。探索引进社会工作、法律等专业人才充实队伍。建立健全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工会与党组织、人力资源、法律合规、安全生产等职能部门及女工组织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共享信息、协同行动,构建合力服务女职工的工作格局。
3.2 健全维权机制,构筑权益保障坚实防线
推动制度完善与高效落实。工会应积极推动并协助企业修订完善内部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制度细则,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层面落地生根、可操作性强。核心在于健全沟通反馈渠道体系,除传统线下形式,充分运用信息平台设立女职工权益维护专栏和在线反馈通道,确保线上线下渠道通畅;建立健全常态化下基层走访调研制度,倾听女工声音,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强化源头参与能力,保障女职工代表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会议和决策过程中拥有充分话语权。同时,整合维权资源,与法律顾问机构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女职工提供便捷有效的咨询和援助服务;定期开展劳动合同、薪酬福利、特殊保护等专项检查,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力。
3.3 深化素质工程,赋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
围绕企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发展战略,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设计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培训项目。针对一线技术岗位女职工,重点开展新技术应用、工艺优化、质量管控等实操技能培训;针对管理岗位女职工,侧重领导力、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开发。同步探索建立技术与管理并行的职业发展双通道机制,鼓励企业设立女性专项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如青年女干部储备项目、导师带徒计划等,破除职业晋升瓶颈。持续深入开展契合行业特点的女职工建功立业竞赛、岗位技能比武、创新工作室创建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评促优。通过设立巾帼创新奖、技术能手榜等激励形式,充分激发女职工的创造潜能和工匠精神。
3.4 强化精准服务,提升关爱支持质效
运用信息化手段与线下调研相结合,定期通过问卷调研、焦点小组访谈、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梳理女职工在婚育保障、托幼养老、健康维护、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生活帮扶等领域的多元化诉求,形成分类清晰、动态更新的需求数据库。对女职工群体普遍关切的共性需求,如年度健康检查、补充医疗保障、政策法规咨询等普惠性服务,应着力优化流程、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品质。对特殊群体面临的差异性需求建立快速响应通道与专项救助机制,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点对点支持。积极开发工会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推送、在线咨询、活动预约、诉求反馈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便捷性与体验感。
3.5 营造关怀生态,传递组织温暖力量
大力选树宣传在生产一线、技术创新、管理服务等领域涌现出的女性先进典型,如女劳模、女工匠、巾帼标兵等,通过事迹宣讲、专题报道、荣誉表彰等形式,弘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女性贡献、认可女性价值的正向氛围。固化节日慰问、生日关怀等传统暖心举措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女职工特殊时期的精准关怀,如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专项慰问、患病职工的探视帮扶、困难家庭的常态化救助等。高标准建设女职工心灵驿站、妈咪小屋等服务阵地,配备专业心理咨询资源,提供压力疏导、情绪管理、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支持服务。深入推动职场性别平等文化建设,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包容协作的工作氛围。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赋予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更高使命,需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引领与多元需求精准对接的核心要求,通过组织体系优化、权益保障强化等策略协同推进,切实提升工会履职效能,有效维护女工权益,激发其智慧潜能。此举是促进女工全面发展、凝聚企业智慧力量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 俊 敏 . 国 有 企 业 工 会 女 工 工 作 创 新 发 展 对 策 [J]. 活力 ,2023,41(20):90-92.
[2] 张 娅 琳 . 工 会 女 工 工 作 的 创 新 与 发 展 [J]. 现 代 企 业 文化 ,2023,(16):145-148.
[3] 吴晓娟 .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女工工作分析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44(1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