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困境、意义和实践路径
董议琳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关键字: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路径
引言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且持续的趋势,在构建一体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呈现出部分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困境:认知不足和现实困境的双重影响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内涵中,“思政教育”包含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一体化’的内涵就是在指导思想引领下,在了解原有各部分属性的前提下,将部分归一为彼此关系合宜、能发挥更大功效的整体的过程。”[3] 那么,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是全要素、各环节、全链条的相对统一和有效整合。
(一)认知模糊导致思政教育一体化失效
在概念认知上,一方面仍然存在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构成的认知差距,简单的认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就是办好思政课,讲授理论知识,忽略课程思政以及日常思政。并且,在这种视角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层面割裂,把每一个层面当作孤立的内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根本性指导理论,缺乏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的整体性思维。这种认知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义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使思政课变得僵化,学生逐渐产生淡漠情绪和情感鸿沟。从理念根源上无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存在对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指向不清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指“协调和融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资源、关键要素,使其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连接的有机育人共同体。”简而言之,可以具体理解为理念一体化、教学资源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等。这也就要求思政教育一体化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阶段性。但存在将连续性等要求置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首位的问题,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而不是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末倒置,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
(二)思政课内容的现状导致思政教育一体化弱化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四十多年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思政课内容上存在大量的重复。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中,存在着一些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教材部分内容的重复性,既加重了思政课的教学负担,又浪费了师生的时间成本,还徒增了学生学习的厌学情绪。例如,“高中《哲学与文化》中关于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三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复度极高。”还有一些例如“我国的基本制度”的知识点在初中和高中教材中也存在重复现象。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知识内容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以至于反复出现和强调,给予学生们熟悉感、亲切感和认同感。但这种重复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经常重复的内容会被学生当作考试的得分点,逐渐将思政课内容僵化为阶段性的知识内容,使思政课育人的效果弱化;重复性的内容在不同的学年阶段内涵和外延具有差异性,这可能导致教师在了解到学生“学过”这部分知识后而略讲、不讲,不能实现思政课的阶段目标和根本目标;学生也会对重复性内容感到厌倦,片面地形成对思政课的观点和认知。其次,思政课内容上也存在倒置的情况。在低年级阶段教授理论知识,而在高年级阶段才讲授这个理论知识“是什么”的基础性知识。“就人生价值问题而言,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课讲生命的意义,高中《哲学与文化》讲价值观,而大学讲人生意义,生命的意义比人生观和人生意义乃至人生价值更具有抽象性;高中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比大学的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要深刻全面得多。” 最后,思政课内容上存在着断层现象。从初中的道法课程来指导和规范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到高中就跳跃到哲学政经文化的层面。一方面学生能否在短短几年内在与现实生活认知和实践不充分的前提下来理解这些相对抽象的内容。另一方面,初中的思政课侧重关注学生发展,但高中乃至大学却将这种需求和目标大幅度减少。
(三)机制弊端导致思政教育一体化进展缓慢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的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如一些地区组织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共同参加培训,或是整合当地文化教育资源来打造共享教育平台。但现实情况上仍存在困境。第一,在沟通机制上,缺乏一个领导层的协调沟通。往往是同一学段或是一区域内部互相交流,很少有大中小学教师出现在同一会场交流。同时,教师也往往倾向与同学段的教师沟通交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更容易交流经验,从而渐渐形成隐形屏障。第二,在培训机制上,思政教师需要紧跟时事政治,不断补充理论学习和课程建设。这些任务已经使思政教师身心疲惫,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培训机制需要更加精准高效,不能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第三,在教育评价机制上,在“唯分数”等应试教育理念的误导下,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存在各自的薄弱环节,而且相互之间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对思政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存在片面性,教师的能力水平评估更多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科研数量等,而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轻视,能够符合授课水平足矣。
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意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教育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现为依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认知发展进程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引导。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高度契合这一规律,各学段思政教育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小学阶段着重于基础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养成,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敬师长等基本品质,为后续思政教育奠定基石。中学阶段深入道德与法治原理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形成初步的政治观念。大学阶段则进一步拓展政治理论深度,培育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如此连贯的教育体系避免了内容的脱节与跳跃,使思政教育精准对接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显著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思政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二)推动教育资源整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一体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教学资源方面,实现了各学段优质课程资源的互联互通,包括教学课件、案例库、实践活动方案等的共享,丰富了教学素材,提升了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上,打破学段壁垒,促进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同学段教师相互学习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整合地域文化、历史遗迹、红色资源等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如将地方历史名人的爱国事迹引入课堂,增强思政教育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共同助力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
三、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多层面持续完善和创新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晰一体化建设方向
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汇聚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者等各方智慧,精心制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长远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实施目标。明确各学段思政教育的独特定位与核心任务,精准规划各学段之间的无缝衔接方案,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递进性。既立足实际也着眼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绘制清晰的路线图,为各学段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同时,成立专门的一体化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该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工作会议,深入研究解决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建立多渠道、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教育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互动合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精准执行,形成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一体化教学内容
全面梳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内容,消除重复冗余部分,优化知识逻辑结构。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合理确定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有效衔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核心内容有机贯穿于各学段课程体系,构建系统完备、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思政课程内容架构。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及时更新补充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积极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的课程教学形式。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评价结果
建立全面、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涵盖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等多个维度。既要关注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如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方法运用效果、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等,也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掌握、思想认识、行为表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学习成果,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和存在问题。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紧密挂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对在一体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评价结果不理想的教师和学校,及时反馈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督促其改进提高。同时,深入分析评价结果,挖掘一体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问题,为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海萍.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 [J]. 湖南社会科学 ,2024,(05):144- 150.
[2] 冯刚 , 孙贝 , 束永睿 .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学解读 [J]. 中国远程教育 ,2024,44(01):90- 96.
[3] 王立仁 , 白和明 . 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11):1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