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索
汪慧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街小学 610000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其与小学各个学科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动力,让音乐教学从单向的教授转变为互动体验,这种技术赋能即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个性化指导不足、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一、人工智能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融合的优势
(一)有利于创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人工智能为创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不仅能够改变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还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条件,通过运用音乐教学软件、互动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下,提高音乐素养。
(二)有利于探究智能化教学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的音乐软件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的教学体验,如通过虚拟乐器让学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实践和地点都是有固定地点和时间限制的,对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产生影响 [1]。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直播等方式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并且,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向学生推送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人工智能赋能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
(一)促进教学情境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能够促进教学情境化,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的效果 [2]。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虚拟技术,让学生通过 VR 技术感受非洲鼓舞、傣族舞等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中的音乐场景,促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教学软件将音符可视化,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如运用音乐玩家软件中的音符图形功能,将静态音符转变为跳跃的音符动画,从而辅助学生建立音高与视觉的关联记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解和弦知识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音乐软件自带的和弦功能模块进行教学,如在讲解 C 大调和弦时,教师可以通过软件播放几个和弦“E-G-C、G-C-E”,同时展示出和弦的图形和音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来加深学生对和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C大调和弦是由哪几个音符组成的?等,以此来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和弦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制定更有深度的学习目标,如针对音符识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以强化记忆和理解为主;对和弦辨别能力较好的学生,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上手创作简单和弦等。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古早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充满趣味性,还能够促进学生增加对乐理知识认知和了解。
(二)赋能创作编曲教学
创作编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其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教学中借助人工智能编曲软件或工具,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编曲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创作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对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进行数据收集,了解学生在节奏感、旋律感等方面的差异,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计教学活动。如以“春天的旋律”为主题开展创作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然后在引导学生将这些感受转化为音乐元素和音符,如可以通过欢快的音乐节奏来表达欢快的感受、通过和声来表现花朵盛开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旋律通过人工智能软件生成一段完整的旋律,并让学生在生成旋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创作。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多尝试不同风格的编曲,并将自己创作的编曲录制下来,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是需要优化和修改的地方,从而逐步提高音乐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春天的音乐,让学生分析这些曲目是如何用不同的音符组合来表达春天的意境的。学生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既能够在创作编曲的过程中积累创作的经验,同时还能拓宽学生欣赏的视野。
(三)促进音乐要素可视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运用人工智能能够将这些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变为直观、可视化的形式,促使学生建立音乐认知 [3]。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音乐软件将节拍、时值等音乐要素通过跳动的小球等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感受到节奏变化。以“小星星” 此首曲目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智能软件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可视化。在软件中,每一个小球对应一个音符,当出现四分音符时小球会跳动一下,当出现八分音符时小球会连续快速的跳动等,如此学生便能够通过视觉反馈理解不同音符的节奏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生成音高曲线图,当播放“小星星”这首歌曲的旋律时,屏幕上会有一条随着音乐而起伏的曲线,让学生看到音高的变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软件中虚拟乐器功能,让学生认知不同乐器在演奏同一首歌曲的音色变化,如钢琴演奏的“小星星”可以通过蓝色的曲线来表示,小提琴版的则可以用橙色曲线表示等,学生可以通过点击不同颜色的曲线来切换不同乐器的演奏版本,直观感受音色差异。学生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音乐学习变得丰富有趣,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结语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音乐教学,既能够提高教师教授乐理知识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创作编曲以及虚拟乐器等功能来开展音乐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晶晶 . 人工智能赋能音乐赏析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31(5):137- 141
[2] 林晓萍 . 人工智能技术下小学音乐教学优化策略 [J]. 福建教育研究 ,2024(2):91- 92
[3] 何周蓉 . 数字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探索 [J]. 智力 ,2024, (34): 179-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