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邢台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

作者

李姝妍 马志飞 孙倩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推行,山区农民逐渐从生态环境恶劣和地质灾害频繁发的地区搬移到城镇中来,但随着工业与城镇用地的扩展或交通不便,导致原来主要靠农业生产的获得家庭收入的农民失去耕地,失地农民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掌握非农技能,出现了再就业难的困局。由此本文通过分析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的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以及再就业难成因,从特色产业建设角度提出建议,将农民失地再就业问题与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与和谐发展。

关键字:失地农民;再就业;邢台市

课题:本论文为2023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管理办公室,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邢台市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TSKFZ2023071青年课题。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各县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生态环境恶劣和地质灾害频繁的地区搬迁到城镇,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但与此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工业用地与城镇用地逐渐扩展,农民从农村、山区搬迁到城镇,其农业耕地或因交通不便,或因被政府征用,逐渐荒废,致使原来主要靠农业生产的获得家庭收入的农民失去耕地[ 丛旭文,陈立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机制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03):116-124.DOI:10.16255/j.cnki.11-5117c.2023.0032.]。失去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掌握非农技能,出现了无田可种,无岗就业的困局,迫使农民不断去寻求新的谋生手段。虽然失地农民逐渐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搬迁到城镇中来,其身份也发生了新的转变,但是由于原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传统耕种生活及技能的影响,大部分失地农民无法较快切换到城镇生活方式,再就业也面临着重重的阻碍。所以针对该群体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连华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济源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2.DOI:10.27455/d.cnki.gycmc.2022.000234.]。

本文将围绕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进行调研,研究该乡镇位于山区,半数多村民搬迁到城镇中,失地农民数量多,针对该乡镇研究,有利于作为试点在邢台县域推广。且内丘县特色产业突出,研究将从特色产业建设角度提出建议,将农民失地再就业问题与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与和谐发展。

2、侯家庄乡失地农民现状与问题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位于太行山东麓,起伏较大,耕地面积较少,但该区域特殊的地形与土壤中富含丰富的矿物质,例如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可以切实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营养成分,特殊的地貌与土壤环境决定了该地适合发展林业种植、果业种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为侯家庄乡带来了充足的降水,尤其在6月至9月是该乡镇的主要汛期,充足的降水与四季分明的气候使该区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果业资源丰富,适合苹果、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并附带而来了优美秀丽的风景旅游资源,侯家庄乡的自然区位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基础。

特殊的山区地形导致了该乡镇农用耕地较少,农民生存生活受限,尤其6月至9月的汛期,雨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5%以上,常常会产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针对此种情况内丘县政府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山区群众大规模的转移至城镇的安置房内,提供更适合群众居住的生活环境。山区内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山区或村落被政府或企业承包,给予农民一定的征地补偿,来发展旅游业。以上情况都导致农民逐渐失去原有耕地,出现无田可种的困局。

侯家庄乡山区居民人数大概在16000余人次,其中90%以上居民搬迁到内丘县城的安置房中居住,搬迁居民人数约为11000余人次,其中失地农民约占其中68%,这其中失地农民再就业比重为23%左右,可见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成为该地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走访调查侯家庄乡大部分失去耕种土地的农民再就业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性较低,失地农民再就业大多数选择从事专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或者劳动量较大的工作,且流动频繁,其中仅有2%的群体与雇佣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余群体从事的工作大多以临时工为主,稳定性较差;其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较少,邢台市区内有高校两所以及众多的中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应届毕业生数量较大,加上高等及高技能人才再就业需求巨大,社会能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少之又少;其三,部分失地农民想寻求创业渠道,但其可支配的创业资金较少,失地农民接受政府征地或者企业征用地后会收到金额较大的政府补偿款,约92%以上的群众将该款项用于改善生活支出,比如购置房产、车辆或者储蓄等用途,仅不足8%的群众选择用该笔款项进行再创业,但由于资源条件以及市场等限制,创业成功者微乎其微;其四,农民求职渠道不畅,调查显示较多农民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群聊转发等渠道找工作,找到的多是一些不合适或者收入较低的工作,且大部分农民年龄较大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因此错过最佳的求职机会,企业也因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丧失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较多问题与阻碍。

3、失地农民再就业难成因分析

(1)失地农民专业技能水平低

针对当前内丘县的市场就业形式而言,专业技术水平越高、学历越高的群体更容易找到工作,而经调查侯家庄乡失地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及学历较低,大部分失地农民学历主要为初中及高中毕业,较少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技能教育,整体技术水平偏低,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竞争的需要,因而只能转向工作条件较艰辛的体力劳动,但是其中许多中老年群体无法承受巨大的劳动工作量,导致再就业困难。虽然部分农民有寻求机构进行培训以及技能学习,但大部分需要自费,使部分群体望而却步,因其观念较为守旧,不愿在工作前自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认为会造成生活及经济压力增多[ 万亚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牟县大孟镇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DOI:10.27113/d.cnki.ghncc.2022.000366.]。仅有少部分群体选择自费学习相关工作技能,但后续学习困难程度、工作量大小都成为其半途放弃的阻力因素。由此可见失地农民自身技能不足,大多是由于教育水平低,自身观念落后导致。

(2)产业优势发挥不显著

内丘县侯家庄乡因山地等原因的限制,其适合发展林业、果业种植,且四季分明,降水量充足,光照充足,为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天然的优势环境。但是失地农民观念较为保守,开拓创新意识较弱,认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自己创业从事林业、果业种植,且经济作物种植前期投入较多,失地农民自身无法投入较多的精力与钱财维持创业,但后期收益时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市场需求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困扰,导致山区中很多适宜种植的山地、林地都荒废起来,或者进行了低价格的流转,导致失去了巨大致富机会。但是对于山区农民的走访调查来看,更多的失地农民有意愿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生产,比如在大型的合作社或者有政府支持的成熟大棚中进行种植,都是他们比较偏好的选择。由此可见,政府目前对相关产业引导与投入不够完善,提供的相关指导也较为有限,使失地农民无法与特色产业相结合。

(3)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搬迁到县城的失地农民渐渐放弃自己在山区耕地的其中一条原因有,县城到原山区居住地交通不便,仅有一到两条公交线路,且每趟往返时间高达3个多小时,时间成本过高,交通网络的规划与发展较为落后,公交车发车时间每次间隔约为20-30分钟,且运营时间结束较早,一些早起务农与较晚归家的农民无法及时乘坐公共交通,交通的不便利慢慢的成为阻碍农民耕种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民尝试使用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出行去山区耕种,但年龄较长者无法自行驾车,且当汛期降水量较多以及冬季下雪冰冻等天气都加大了出行的危险。部分农民选择乘坐拼车,几个人结伴出行,但受到不同的人时间、地点的限制,十分不便。由此可见公共交通的不便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失地农民回山区务农的意愿与想法。

(4)就业中介的缺失

失地农民从有意愿找工作到真正解决工作问题,中间还需要一个协调的媒介,为农民提供工作招聘信息以及合适的工作技能培训。就内丘县域以及周围县域实际调研情况来看,专业的招聘机构以及职业培训机构较为缺失,群众找工作大多依靠微信群,朋友圈或朋友介绍等方式,导致大量的就业信息及岗位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转递到失地农民手中。且通过网络传达求职信息,虽方便快捷,但就侯家庄乡实际情况却效果不佳,因为侯家庄乡失地农民50岁以上占比人数约为78%,中老年人占比较高,其手机及电子智能设备使用率较低,无法及时通过网络获取招聘信息。与此同时,政府也未及时提供或大量发布岗位招聘信息,且企业也未及时组织社会集中招聘,或向失地农民提供有效合适的就业资源信息,致使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农民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4、失地农民再就业难解决对策

(1)建立大数据网络,开展技能培训

要切实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首要的就是建立大数据就业网络,开发就业网站和能实际应用的就业APP,将失地农民情况及个人信息上传到各区域数据库中,同时将政府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企业招聘信息上传到系统中,可针对需求进行自动的匹配寻找,将企业需求与实际农民技能进行大数据匹配,精准实现岗需对接。其次,需要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以及已掌握技能进行摸底调查,统筹本县域与周围县域职位需求需求情况,开展对应技能培训,针对失地农民意愿进行对应的线上或线下培训,培训视频或地点安排通过官方大数据网络发布,传达到各村村支书或村长,统一把相应消息发布给失地农民,确保消息到人,信息通畅。第三,有关相关专业的培训,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聘请专业技能教师或者与大学合作联系聘请在职教师统一授课,严格控制培训时常,相关培训需进行结业考试,或考取对应国家等级证书以示结业,且培训后需对接对应需求企业进行实践,在企业过程中满意的可直接签订雇佣协议,实现精准就业。

(2)依托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带就业

依托侯家庄乡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上台阶,带动农民就业进入新局面。侯家庄乡依托山地资源,有丰富的林业、果业以及旅游资源,比如利用山区特色发展规模化苹果产业、核桃种植业,组件农产品特色建设区,打造专业农产品特色品牌,形成集群化产色特色建设。同时拓展附加产业的建设,比如农产品加工产业,拓宽上下游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基础就业岗位。基础就业岗位的提供可为失地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较简单的技能培训即可入职,符合现有的人群学历水平以及技能水平,并且农产品产业建设发展也可以让失地农民从事自己较熟悉的领域,农民就业意愿较强烈,就业持久度较高且稳定。除了发展农产品产业建设,侯家庄乡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层峦叠嶂,绿树成荫,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特色乡镇,通过培育乡村旅游,特色山区旅游,创造更多的基础就业岗位,失地农民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入职,最大程度实现精准就业。

(3)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政策

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可增设多条从内丘县直达侯家庄乡山区的交通网络,便利群众在县城和山区之间往返。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失地农民包联制度,按村集体整合失地农民,形成就业互助小组,专人负责包联,如整合农民基础信息,技能信息,了解群众就业意愿与需求,上传信息到数据库,及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保证通知到人,信息传递通畅。还应加大财政支持,对于有创业意愿且落地方案较为完善者,可优先给予财政支持,比如建立集中创业园区,给予政策优惠,大力鼓励失地农民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失地农民自身就业问题,更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群体互相带动,互相帮扶的新局面。

(4)鼓励企业提供岗位,完善职业中介机构

鼓励企业对失地农民进行岗前培训,在其中择优录用,既解决企业雇佣专业工的问题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以及技能学习问题。其次,需要建立专业的职业中介结构,可以由政府或者村集体牵头组建,不断引入企业进入,提供合适的招聘信息,后续形成专业的运营后,由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监管整顿。不断的将大数据平台与职业中介机构进行整合,由中介机构进行信息发布,与政府机构中上传的失地农民信息进行整合匹配,积极对接各类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家政服务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积极进入企业进入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对接政府联系失地农民,询问农业对招聘信息的就业意愿,积极组织群众培训,监督企业信息真实度,切实失地农民提供专业的中介服务。最后,中介结构的监管运营也十分重要,初始可由政府及村集体牵头创办,后续逐渐将机构运营托付给专门中介机构,但要时刻监督其运营机制,信息发布真实性,对接及时性,就业率有无增长等情况,做到专人运营,严格监管。

5、结语

本文以内丘县侯家庄乡为案例进行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就业难存在以下几个原因:失地农民专业技能水平低;产业优势发挥不显著;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就业中介的缺失。由此提出了4点对策:建立大数据网络,开展技能培训;依托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带就业;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政策;鼓励企业提供岗位,完善职业中介机构。通过以上几点建议各方发力协作,共同推动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丛旭文,陈立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机制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03):116-124.DOI:10.16255/j.cnki.11-5117c.2023.0032.

[2]连华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济源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2.DOI:10.27455/d.cnki.gycmc.2022.000234.

[3]万亚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牟县大孟镇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DOI:10.27113/d.cnki.ghncc.2022.000366.

作者简介

李姝妍(1995-),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学。

马志飞 (2004-) 男 ,汉族, 河北张家口人,专科 就读于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学生 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孙倩 (2005-) ,女,汉族,河北河间人,专科,就读于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学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