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论小学德育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

陈碧霞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江小学 528200

引言:

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传统德育教育存在深度不足、范围较窄、效果不佳等情况,实际的教育作用并不理想。这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与价值观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扩展德育教育范围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他们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

一、德育教育中引导价值观树立的作用

(一)提高思想教育水平

当前,小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这加快了他们的思想塑造速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帮助者,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适当地进行价值观渗透,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思想道德的准确标准,为他们的道德素养形成和价值观建设提供框架,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教育的水平。

(二)强化公共责任意识

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学生和教师都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贡献了力量。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价值观内容,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价值观形成涉及到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在个人层面,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德;在社会层面,学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通过引导价值观形成,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与社会的联系。

(三)促进形成优秀三观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将德育教育与价值观形成结合起来,教师能够以价值观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对自身发展成长的正确认知,明确成长发展的合理方向和途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脚步。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方法

(一)构建良好德育氛围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可以显著减轻教师的教育压力,让价值观要素能够更好地渗透在德育教育活动之中。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德育教育的实际要求,构建良好的德育氛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之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保障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德育氛围既有外部氛围也有内部氛围。对于前者,指的是教师通过改变教室等外部环境来对学生产生感染和熏陶;对于后者,则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思考,形成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意识。对于外部德育氛围的构建,教师可以在教师墙壁上张贴体现优良价值观的名人事迹、名言谚语等,或者与学生一同制作宣传图张贴在教室后的宣传栏内。学生看到宣传图、阅读名人事迹时,价值观形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于内部德育氛围的构建,主要还是让学生形成接受德育教育和价值观熏陶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视频片段,借助视听素材来激发学生形成优良价值观的主动性。此外,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探究任务来让学生主动接受价值观传递。

(二)设计德育实践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直接的实践活动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可能比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突出。并且,传统形式的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结合教育主题设计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优秀价值观”为主题的课件,并让同桌两人一组,结合课件内容编写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这样学生既能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又能够建立对价值观的初步认识。又如在进行“爱国”主题的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能够观看纪录片,并让学生写一段读后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入其中。在课下,教师让学生们合作拍摄短视频,说一说自己对“爱国”的认识,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强化对爱国情怀的感悟。

(三)重视开展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虽然在德育教育中占比不大,但无论是对于德育教育还是价值观引导,都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反馈,有助于教师不断优化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渗透工作。相比于传统的教师评价,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比如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德育之星”评比,评比结果实际上也是对学生德育水平的一种评价。对于在德育教育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鼓励和适当奖励。当然,德育评价也要注重全面性,否则会导致德育评价的有效性降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要认清引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对德育教育活动进行设计,真正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静 .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小学品德课堂 [J]. 中小学德育 , 2014(12):3.DOI:CNKI:SUN:X X DY .0.2014- 12- 012.

[2] 冉俊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 2025(1):158- 161.

[3] 周俊 .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的视角 [J]. 中国教师 , 20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