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者

姚莹

沈阳大学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入发展、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的形势下,评价环节所存在的部分状况值得予以重视。众多评价实践于整体规划方面依旧存在欠缺,所设定的评价指标通常呈现出零散且相互割裂的状态,没能全面展现出思政课在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关联,难以从全面且动态的角度去反映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整体成果。为此,亟待引入系统思维。构建一个基于思政课自身特性、以育人整体布局为着眼点、各个环节相互支持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关键与紧迫。而这也正是此次研究的起始点之所在。

一、系统思维对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系统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从整体出发,关注事物内部各要素及与环境的联系,对于构建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而言,具备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思政课自身拥有高度的政治性、理论性以及教育性,其评价工作所涉及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过程颇为复杂,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绝不是单纯地进行打分就能够完成的。引入系统思维,突出整体性、关联性以及动态性,乃是提升评价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与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规律以及时代要求相契合。

系统思维为思政课评价提供了理论根基与实践参照。其核心在于揭示事物内部及与环境间的普遍联系。正契合思政课评价工作的复杂性本质。运用系统思维时,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评价体系过程中,打破孤立看待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局限。应当把课程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地去考量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作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将课堂内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大课堂中的实践表现打通,这有助于构建起涵盖课程目标设定、过程实施、效果反馈以及持续改进的完整链条式评价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系统思维回应了思政课改革的现实需求和政策导向。当前,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核心任务。现实当中,存在着评价理念较为落后、相关要素有所缺失、协同配合不够、结果运用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思政课育人合力的形成。系统思维为解决此类问题指明了方向,诸如强调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探索增值评价方式、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等,为构建思政课全新评价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实践途径。

二、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并重

高校需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明确评价目标、主体、指标间的逻辑关联。把系统性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制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创建一个全面覆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多层次评价架构,从而避免出现评价指标零散不成体系的状况。特别要着重强化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三级互动机制,具体而言,由学校党委负责牵头制定有关评价政策,各院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细化并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各教研室则承担具体的执行工作,由此形成一个从目标设定到制度构建再到执行落实的完整闭环。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制度,像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制规范、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等,以此来保证评价体系能够在完备的制度保障下有序规范地运行。

(二)​多元协同与主体联动并举

打破传统“教师主导”的单向评价模式,构建师生、部门、社会协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以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团队内部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展开考核作为基础层面,同时引入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门、团委等职能部门针对教学保障工作所进行的协同评价,而且要吸收社会实践单位对于人才培养实际成效的外部评估。通过清晰界定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比如教师主要关注教学流程的相关工作,学生重点聚焦自身的学习感受,管理部门着重考核各类资源是否能够实现协同配合等,从而打造出一个多元化评价的全方位网络。如此一种联动机制,既能够体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这一原则,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评价结果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三)过程管理与动态反馈并行

评价体系需覆盖教学全周期,通过事件不同阶段跟踪实现动态优化。在事前阶段,依靠对教学大纲的审核以及目标的校准,以此来保证课程设计与育人的导向是相契合的;在事中阶段,将课堂观察、阶段性测评以及学生反馈等即时数据相结合,对教学进度以及质量方面的偏差展开监控;在事后阶段,借助社会影响评估、毕业生追踪等长时间周期的反馈,对育人成效的持续性进行检验。同时,构建起“评价—诊断—改进”这样的循环机制,把评价结果应用在优化教学策略、调整资源分配方面,促使课程质量能够呈螺旋式上升。

(四)分类指导与精准施策并用

针对思政课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实施分层分类评价策略。对教师群体,区分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岗人员的考核重点,如教学创新、学生引导、资源协调能力;对于学生群体,设计出“知识—能力—价值”这样的三维指标,并结合学科自身的特色,增设诸如实践转化、创新思维等个性化的观测点。评价标准需要同时兼顾统一性与灵活性,既要设定政治引领、理论素养等核心的底线指标,也要准许各院系依据专业方面的需求增设具有特色的指标,防止因为“一刀切”而造成评价出现僵化的情况。

结语

构建系统化的思政课评价体系,是破解当前评价环节碎片化困境、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举措。未来需持续深化评价改革:一方面,推动政策落地与资源整合,确保评价体系在院校两级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将其转化为教学改进的实际行动。唯有坚持系统思维,方能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导向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绍勇 , 陈彤 . 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探赜[J]. 系统科学学报 ,2025,33(01):111- 116.

[2] 冯莹 .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 大思政课” 建设的实践探索 [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05):69- 73.

[3] 高琳 , 薛俊丽 . 系统思维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话语权建设 [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39(04):129- 134.

[4] 李岩 . 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系统思维方法论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1):84- 86.

[5] 张盼 . 系统思维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构建 [J]. 教育与考试 ,2023,(04):91-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