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外语学习中的党性锤炼:论英语教学对党员干部意志品质与思维素养的塑造功能

作者

尹楠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外语学习——党性教育的新维度与新载体

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更需具备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明辨是非的思维锐度以及开放自信的全球视野。传统党性教育模式在深度触及意志品质与思维方法层面存在提升空间。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即探索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路径。干部培训院校的英语教学,通常被视为语言技能培训平台,其深层蕴含的意志磨砺与思维淬炼价值长期被忽视。语言学习本身即是一场对毅力、专注力与思维能力的严峻挑战,这与党性修养中强调的自我革命精神、攻坚克难意志和科学思维方法高度契合。因此,将英语教学深度融入党性教育体系,是回应时代要求、提升教育质效的战略选择。

二、理论之基:外语学习与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耦合

(一)意志品质的锻造场域:从“语言关”到“思想关”的跨越掌握一门外语需持续付出艰苦努力,克服“高原期”与“挫败感”。这一过程天然地要求学习者具备:

1. “挤钻”精神的具象化实践:“挤”时间保证持续输入(如每日原版阅读)、“钻”研语言规则与文化逻辑(如分析政治术语深层含义),直接呼应党性要求中“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实践品格。[1]

2. 抗压韧性的实战演练:面对交流障碍、理解偏差时的心理调适与反复尝试,锤炼在压力下保持定力、在挫折中寻求突破的意志品质,为应对复杂工作局面预演心理基础。

3. 严谨作风的自然养成:语言表达的精确性要求(如政策表述的精准翻译)、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如学习计划执行),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行事风格。

(二)思维素养的提升平台:在跨文化碰撞中淬炼认知能力

英语作为载体,连接不同文化背景与认知体系,为思维训练提供独特场景:

1. 辩证思维的强化:对比分析中西方政治话语体系(如“民主”、“人权”等概念的差异表达),促使学员跳出单一视角,理解概念的复杂性、历史性与语境依赖性,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认识(Kramsch,1998)。

2. 批判性思维的激活: 解析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叙事框架与潜在立场,训练学员辨识信息真伪、解构话语策略、独立做出判断的能力,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3. 系统思维的拓展:通过阅读国际政治经济文献,理解全球议题的相互关联性(如气候变化、全球化治理),培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宏观视野,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思维站位。

4. 文化自信的理性升华:在深度接触他者文化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更清晰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的独特价值,在开放包容中坚定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三、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英语教学中党性锤炼的具象化实施

基于“目标牵引—过程锻造—能力升华”的融合逻辑,构建以下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重构:嵌入党性锤炼维度

首先,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目标基础上,明确融入意志品质目标。培养克学员服语言学习困难的毅力、严谨精准的学习态度、高效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思维素养目标的培养。提升学员跨文化理解与批判性分析能力、辩证看待中西差异的思维水平、运用英语准确传播中国立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精选:承载意志与思维训练任务

1. “硬骨头”文本攻坚。选取具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献(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节选)、深度国际时评、专业学术报告作为精读/ 翻译材料。要求学员限时完成精准翻译或深度分析报告,锤炼其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意志与专注力。例如:某班学员在两周内协作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世界意义》英译节选项目,过程强化了协作攻坚与精准表达。

2. “意识形态辨析”材料库。系统收集展现不同立场的西方涉华报道、评论、学术文章。设计结构化研讨任务,引导学员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如识别逻辑谬误、分析修辞策略、追溯信源)进行解构,并组织“用英语讲清中国立场”的模拟辩论或写作。[2] (案例:对比分析 BBC 与 CGTN 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撰写立场分析报告并进行英文陈述)

3. “中国话语”表达训练。系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标准英文表述及其内涵阐释。设计模拟外宣场景(如新闻发布会、国际论坛发言、接受外媒采访),训练学员在压力下清晰、准确、有说服力地传递中国声音,锤炼其政治定力与表达能力。

4. “跨文化比较”深度阅读。 选取探讨中西治理模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的对比性文章。引导学员进行超越表象的深度分析,撰写比较研究报告,深化对国情世情的辩证认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过程即锤炼

1. 高强度任务驱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限时任务(如即时口译模拟、快速文献综述)、长期追踪项目(如国际热点议题跟踪分析报告),模拟工作压力,培养抗压能力与持久专注力。

2. 反思性学习循环:要求学员建立学习日志,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应对策略、思维火花及跨文化认知变化。定期组织反思分享会,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将学习体验升华为意志品质与思维方式的自觉锤炼。[3]

3. “精准性”标杆管理:在翻译、写作中设立“零容忍”错误区(如关键政治术语),采用同伴互评、专家点评等方式反复打磨,将追求精准内化为行为习惯。

4. “沉浸式”角色模拟:创设逼真的国际交往情境(如多边谈判、危机公关),学员需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批判思维与政治素养应对复杂局面,实现意志、思维与能力的整合性提升。

(四)评价体系优化:关注过程与素养增改变单一语言技能测试模式,增加:

过程性评价权重:考察学习计划的执行度、面对困难的坚持度、任务的完成质量(尤其严谨性)。

思维素养评价指标: 在讨论、写作、报告中评估其分析的深度、逻辑的严密性、批判的独立性、视角的辩证性。

“中国立场”表达能力评价:重点评估在模拟外宣场景中传递核心观点的准确性、清晰度、说服力及政治定力。

四、效能初显、挑战与深化方向

(一)初步成效

在试点班级中观察到了初步成效。首先,学员意志品质得到提升。学员普遍反映学习专注度、时间管理能力、应对挫折的韧性显著增强,并自觉将“挤钻”精神迁移到理论学习与业务钻研中。其次,学员思维更加敏锐辩证。[4] 例如,分析国际信息时更具批判性,理解中国道路时更具历史纵深感和辩证思维,表达立场时更加清晰自信。最后,“外向型”党性意识开始觉醒。学员更深刻认识到学好外语是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家利益的政治责任,学习动力由工具性向使命性转变。

(二)现存挑战

第一,师资能力遇到瓶颈。部分英语教师党的理论素养、跨文化政治分析能力、融合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升。第二,系统化资源支撑不足。体现在缺乏成体系的融合型教材、案例库、语料库。第三,评价机制有待完善。例如,对意志品质、思维素养等隐性目标的科学测评仍是难点。第四,学员基础差异带来的教学挑战。如何在语言水平不一的班级中有效实施融合教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深化方向

一是强化师资“双素养”培训。系统开展英语教师党的创新理论、意识形态分析、党性教育方法论专题培训。二是共建共享融合资源库。联合党校、高校、外宣部门开发专题语料、案例、模拟场景库。[5] 三是研发科学测评工具。探索结合行为观察、反思文本分析、情境测评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四是深化课题研究与校际协作。将英语教学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的重点实践场域,加强经验总结与理论提炼,推动跨院校经验交流。

五、结语

外语学习绝非单纯的语言技能习得,其内在的挑战性、跨文化性与思辨性,使之成为锤炼党员干部顽强意志、淬炼科学思维、涵养文化自信的独特而宝贵的熔炉。将干部院校英语教学深度融入党性教育体系,是提升党性教育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创新突破口。通过重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英语教学能够有效赋能党员干部在“苦练”语言中磨砺“挤钻”精神与坚韧品性,在“深析”差异中锻造辩证思维与批判能力,在“讲好”故事中坚定立场担当与文化自信。这既是回应新时代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推动党性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未来需在师资建设、资源开发、评价创新与协同研究上持续发力,让外语学习真正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锤炼的“赋能场”与“加速器”。

参考文献:

部教育视域下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 中国干部教育 , 2023(02)

[2] 张华 .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国家意识塑造——外语课程思政的核心维度 [J]. 外语界 , 2021(04)

[3] 张博 .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D]. 吉林 : 吉林大学 ,2022

[4] 王爱军 . 以教师党支部为依托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J]. 北京教育(高教),2024,(1)

[5] 孔维丽 . 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双融合双促进的“四个红色”育人模式探究 [J]. 大学 ,2023(30)基金项目: 2024 年度院级课题《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03

作者简介:尹楠(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从事英语教育、党建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