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质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推广

作者

孙浩然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传统水稻种植模式面临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当前研究聚焦优质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耕作制度、创新栽培方法、强化生态调控,形成了一套环境友好型栽培技术方案。研究发现,该技术突破单产提升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制约,在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强度的同时确保稻米品质,其推广应用将有效促进水稻生产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1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与要点

1.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保障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的核心基础,农民要筛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优先选用抗病抗逆性强、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广的水稻种质资源,结合品种生育期与区域光温资源匹配原则,进而确保水稻群体生长稳健。高产耐密型品种的定向培育与推广,既减少农药化肥依赖,又能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调控机制。结合新安镇的自然环境,龙稻18 和绥粳18 为主要品种,并且得到大面积推广。

1.2 种子处理

农民需要物理筛选去除瘪粒杂质,结合温汤浸种或生物菌剂处理激活种子活力,同步采用紫外线消毒、生物包衣等无害化方式防控种传病害,确保出苗整齐健壮。通常选择发芽率达 92% 以上的优质稻种,经2-3 天晾晒破除休眠后,采用 25-28C 温水间歇浸种24 小时促进吸胀。经优化的种子处理技术可促进根系发育与抗逆能力形成,减少苗期化学药剂使用,为构建低耗高效的田间管理奠定基础[1]。

1.3 选地和整地

在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实施中,科学选地与精细整地是构建生态种植基础的重要环节。首先,选择排灌便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田块,优先采用前茬无污染、地势平整的连片区域,结合秸秆还田或绿肥翻压实现土壤改良。其次,整地时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配合起垄作畦增强土壤透气性。新安镇地形以平原为主,农民要选择土层深厚、pH值 5.5-7.0 且有机质含量 ⩾2% 的田块,并且深耕20-25 厘米打破犁底层。

1.4 育苗管理

育苗管理是培育健壮秧苗的核心环节,为此农民要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等集约化育苗方式,选用无纺布覆盖、有机基质替代传统营养土,结合精准控温和水分管理保障出苗均匀度。与此同时,适期炼苗增强秧苗抗逆能力,配合根系调控技术缩短返青期,既减少育苗阶段化肥农药投入,又为大田移栽后高产群体构建奠定基础。

1.5 移栽管理

在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实施中,移栽管理是衔接育苗与大田生长的重要过渡环节。首先,农民要匹配秧苗叶龄动态与气候条件,结合宽窄行或机插定向密植优化群体空间布局,同步采用带土移栽、浅插匀插等操作减少根系损伤。结合新安镇温带季风气候,可在秧龄25-30 天带土移栽,按行距 25-30 厘米、穴距 13-15 厘米规格插植,确保每亩1.8-2.2 万穴基本苗。其次,移栽后精准调控浅水护苗与间歇灌溉节奏,配合施用腐殖酸类缓苗肥促进低位分蘖萌发[2]。

1.6 水肥管理

新安镇境内河流总长度 584 千米,河网密度 6.9 千米 / 平方千米,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支持。在新安镇,移栽后保持2-3 厘米浅水层促分蘖,农民可通过浅水勤灌结合侧深施肥技术,减少氮素挥发与流失,借助缓释肥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延长养分供应周期。其中基肥亩施腐熟有机肥 800-1000 公斤配施缓释复合肥,分蘖期追施氮肥占总量的 40% ,孕穗期增施钾肥。与此同时,配合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养分浓度,根据叶色变化灵活调整氮肥用量。

1.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生态调控与精准防控结合的绿色理念,通过抗性品种筛选与健康栽培增强植株自身抗逆能力。首先,采用稻田养鸭、性诱剂等生物物理手段压低虫源基数,配合田埂保留杂草带或种植蜜源植物保育天敌种群。其次,实施灯光诱杀、稻桩处理等农艺措施切断病虫害传播链,结合田间智能监测系统预警关键防控节点。最后,在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帮助下,通过减量增效施药技术定向防控,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与高效低毒药剂,配合无人机飞防提升药液沉积效率。

2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

水稻是新安镇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近年来,新安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与质量的提升,主要措施如下:

2.1 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政策

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构建了多维度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奖励与税收优惠引导农户主动应用新技术。首先,设立绿色生产专项补贴与贷款贴息政策降低技术采用成本,对规模经营主体实施阶梯式生态补偿鼓励标准化生产。其次,整合农资企业、科研机构与合作社资源,提供技术托管服务与农资配套支持,建立技术示范户表彰制度与风险保障基金增强推广信心。再次,政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化技术实操指导,结合数字化平台建立技术积分兑换机制提升参与度,有效激发了基层推广活力[3]。

2.2 建立水稻绿色高产种植示范基地

实践证实,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可实现可视化引领,为此农业部门选择典型稻区打造核心示范田,集中展示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绿色技术应用场景。通过田间观摩与互动教学直观呈现技术优势,配套设置技术讲解牌与操作流程图提升农户认知度。与此同时,联合科研院所定期开展现场培训,组织周边农户参与整地播种、水肥管理等实操环节,培育“示范户带动周边户”的辐射推广模式。此外,依托基地建立技术调试平台,结合区域生态特征优化技术参数,形成区域性标准化操作规范。

2.3 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需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体系,为此农业部门设立田间学校、移动课堂等灵活形式,结合短视频与图文手册直观演示水肥精准调控、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要点。与此同时,组织农技专家定期驻村指导,在育秧移栽、分蘖控水等关键农时节点开展手把手实操培训,注重技术细节拆解与常见问题解答。此外,建立了“技术带头人”孵化机制,重点培育示范户并引导其带动周边农户交流经验,进而夯实绿色高产技术的群众实践基础[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质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推广,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优化,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技术推广中,需通过多元主体联动形成技术扩散合力,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依托社会化服务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姚娇健 . 兴宾区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研究 [J].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4,13(01):64-66.

[2] 杨玉菊 , 高炳彦 . 基层农技推广中绿色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 [J]. 种子科技 ,2024,42(02):137-139.

[3] 卢慧 . 水稻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稻米食味影响浅析 [J].河北农业 ,2024,13(01):61-62.

[4] 吴昊文 . 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推广 [J]. 农家参谋 ,2022,14(2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