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减量控害技术要点

作者

范文娟

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 013550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病虫害管理策略通常过度依赖化学合成农药的高效性与便捷性,导致上世纪中后期全球范围内农药使用量激增,虽然短期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爆发,却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链失衡现象。当前技术发展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准监测预警、生态工程优化、生物源农药替代、精准施药装备升级等维度实现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最终构建覆盖“预防—控制—修复”全链条的环境兼容型病虫害防控体系。

一、农业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减量控害的必要性分析

(一)化学农药依赖导致的生态环境风险急需缓解

长期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虽能快速抑制病虫害暴发,但其负面效应深刻且广泛地渗透到农业生产系统各个环节。大量非选择性农药在杀灭靶标有害生物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昆虫及授粉昆虫在内的农田有益生物群落,使得自然生态控制能力被持续削弱甚至崩溃。农药残留经由土壤淋溶与水体径流扩散后,对地表水及地下水体造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积累,最终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结构并威胁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定性,这种不可逆的生态损害使得转变依赖化学防治的传统模式具有不可回避的现实紧迫性,必须在保障基础农业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寻求环境友好型的替代路径以减轻环境负荷[1]。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求持续提升的现实压力

国内外市场对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标准日趋严格,频繁且超量的化学农药施用极易导致农产品农残超标问题。不仅直接触发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更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深度忧虑,残留于谷物、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内部的农药代谢物或其衍生化合物,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人体内富集,进而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甚至诱发慢性疾病。传统高剂量高频次的化学防治模式日益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精细化要求,迫使农业生产主体必须采纳更为清洁可控的防控策略以减少化学投入品在农产品中的最终残留量。

(三)病虫害抗药性加剧致使防治成本刚性增长的困境

连续多年高强度施用同类作用机理的化学药剂,使得主要农业害虫与病原菌群体内部抗药性个体比例持续攀升。为维持原有防治效果不得不持续加大单位面积施药剂量或增加施药频次,形成了典型的农药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这种恶性循环显著增加了生产者的直接物质成本与劳动力成本,并因防治效率下降带来潜在的产量损失风险。与此同时新农药品种研发周期长、登记成本高的特性使得短期内难有突破性替代产品,倒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优化防控策略降低对单一化学药剂的依赖程度,以延缓抗药性发展速度维持防治手段的有效性。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耕地资源与水资源刚性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高投入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化学农药作为重要的农资投入品,其生产、运输、施用过程均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相应的碳排放,过度依赖化学防治与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存在本质冲突。此外频繁的农药喷洒作业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影响到耕地质量长期保育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技术成为协调粮食安全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关键技术桥梁,也是应对未来农业资源紧平衡状态的重要适应性对策。

二、农业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全域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智能决策支持网络

依托物联网传感器、田间观测站点及遥感影像构建覆盖主要农区的病虫害动态监测体系,实时采集种群消长规律、气象因子变化及寄主作物生育进程等关键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历史发生档案与区域环境变量,生成基于预测模型的高精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可视化图谱,为不同生态区域的防治窗口期识别与防治阈值确定提供科学依据,辅助基层农技人员及生产主体依据预警等级动态调整防控措施优先级,将化学农药施用约束在必需且高效的精准时空节点,从源头上避免盲目喷洒行为导致的药剂浪费与环境负荷。

(二)强化生态调控与生物多样性增益的核心枢纽功能

系统设计作物复合种植、蜜源植物条带、天敌保育栖息地等生物多样性优化模块,形成多层次空间布局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韧性,重点在农田边界配置功能植物群落吸引寄生蜂、捕食螨等天敌昆虫定殖繁衍,通过作物轮作制度切断专性寄生病害的侵染循环链条,同步应用害虫信息素迷向技术干扰靶标害虫交配通讯效率,结合释放赤眼蜂、瓢虫等天敌生物实施定向生物压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生态阻隔环境,最大限度地替代化学农药的直接干预作用。

(三)推进农药精准施用与低风险药剂的协同技术集成

开发配备变量喷施模组和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植保机械,依据作业处方图动态调控喷头流量与雾滴粒径大小实现药剂的空间精量投放,针对作物冠层结构与病虫聚集位点匹配超低容量静电喷雾技术提升有效沉积利用率,优先采用印楝素、苦参碱等植物源活性物质及多杀霉素等微生物源药剂替代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严格遵循抗性治理原则制定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轮换使用方案,借助纳米载体包裹技术延长有效成分持效期降低施用频次,将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绝对投入量压缩至环境安全阈值范围之内[2]。

(四)融入作物健康栽培与抗性种质资源的系统性调控

选育并推广具备多抗基因聚合的作物优良品种作为防控体系基础,结合平衡施肥策略优化植株养分供给提升作物固有抗逆能力,采用高温闷棚处理或生物熏蒸技术减少连作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及虫卵基数,规范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降低田间郁闭湿度以阻断病害流行传播途径,在关键生育阶段施用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激活作物系统抗性表达,构建贯穿作物全生育期的健康栽培管理链,显著降低病虫害初始侵染源基数并弱化有害生物种群扩张的作物营养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减量控害技术通过系统性重构病虫害管理模式,将生态调控手段、智能监测预警、生物防治资源与精准施药技术深度整合,显著削弱了对化学农药的刚性依赖,在降低环境毒理负荷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层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特别需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病虫发生规律变异的新挑战,强化基于风险评估的前瞻性技术储备,使绿色防控体系不仅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定器,更成为农业生态系统韧性提升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战略支点,最终构建兼具环境包容性、经济可行性及社会接纳度的现代农业治理范式。

参考文献

[1] 刘增泰 .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及未来挑战的应对策略 [J]. 种子世界 , 2025, (05): 105-107.

[2] 钟玲 , 肖明徽 , 邱高辉 .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J]. 江西农业 , 2015, (11):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