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不文化交流传播方案

作者

刘宇航

燕山大学

引言

周边国家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不丹是中国周边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是为数不多没有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不丹与我国西藏有着诸多共性,地域上,两国相邻,和谐友好;经济上,互通有无,贸易往来;文化上,都信仰藏传佛教,两国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情谊。与不丹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不仅有利于我国边界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两国共同的发展。

第1 章国内外中不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

在经济贸易方面,扎洛(2017)指出“飞鸟归巢”的边贸制度 促进了不丹与中国西藏边贸地区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1]。徐亮(2018)通过研究发现,西藏与不丹经贸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是西藏贸易通往南州甚至非洲的中转站[2]。崔海亮(2017)从不丹与中国西藏的历史文化渊源入手,认为中不两国有着共同的宗教文化与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相同的两国有利于促使民心相通,从而增进中不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与边贸发展[3]。

1.2 国外研究

Sangay Jamtsho 和 Mark Bullen(2007)认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不丹远程教育的质量与普及程度 [4]。印度学者拉姆·拉合尔著的《现代不丹》,该书对不丹与邻国在历史、佛教、政体等方面做了综合论述。

1.3 文献述评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西藏与不丹文化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中国与不丹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因此,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以西藏文化为切入点,做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2 章中不关系发展概况

2.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与不丹的关系

中国与不丹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公元 7 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不丹开始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并成为吐蕃王朝的管辖之地。1731 年,西藏政治首领应不丹统治阶级的请求带领军队进入不丹,协助不丹平定内乱。而后不丹愿意向清朝纳贡,归清朝管理,由此,藏不之间确立了宗藩关系。1910 年,英国与不丹签订《普那卡条约》,不丹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丧失了外交主权。至此,不丹与中国的联系被彻底割断。

虽然中国与不丹从建立联系到渐行渐远,但不丹与中国西藏保持着贸易往来,两国间的关系也通过西藏一直维持着。从七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宗教信仰一直是中不两国关系发展的枢纽。

2.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不丹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至今,两国仍未建交,但两国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2.1 冷冻阶段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70 年两国处于冷冻期。1959 年,达赖集团在西藏发动武装叛乱,有六千多人被达赖集团裹挟逃亡不丹,并在不丹首都延布建立藏独组织。这一时期,中不边界混乱,印度向不丹施压,导致不丹关闭了和中国西藏的边界及通商口岸,断绝了与中国的联系。

2.2.2 缓和阶段

1971 年至 1995 年是两国关系的缓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不丹主动走出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加入国际组织并与中国进行间接的关系往来。1971 年加入联合国并投票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 1979 年起,两国领导人开始在国庆互致贺电。1986 年,中不进行官方会晤,不丹国王表明要建立和谐友好的睦邻关系。此后,中不边界形势得到缓和,开始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

2.2.3 向好阶段

从 1996 年至今,中不两国的关系稳中向好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合作发展的当下,两国在官方和民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两国间的关系迎来了机遇期。1998 年 12 月,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政府间协定:《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双方就边界问题达成了一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鼓励并欢迎不丹积极加入,促进两国的发展。2021 年,中国和不丹签署了《关于加快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走”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这个备忘录是中不关系取得的重大突破,对中不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3 章中不文化传播方案

综上所述,中不关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随着两国的共同努力,两国间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下面简单论述一下两国间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来促进两国未来的发展和交流。

3.1 方案基本设计

展示中国与不丹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特色,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和交流互鉴。在传播目标上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通过国内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以及发展旅游事业等双边合作来完成,短期目标可以通过提升不丹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如:传统节日、非遗)以及激发中国人民对不丹文化的兴趣(如:国民幸福总值、宗教建筑)来实现。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双向交流,避免单向输出。具体可以从文化活动周、网络虚拟互动、教育合作、旅游发展这四个方面来进行传播。

3.2 具体实施方案

3.2.1 文化活动周

在两国举办文化展览活动,把我国的剪纸、京剧、民族舞蹈等在不丹进行展演,并设置专门的文化体验项目,让不丹人民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中国展示不丹的唐卡以及面具舞等文化,吸引中国人民的兴趣。同时,邀请两国的学者进行文化宣讲活动,对比中国“共同富裕”的理念与不丹“国民幸福总值”政策的异同,并结合两国的文化进行深入交流。

3.2.2 网络虚拟互动

纪录片《舌尖上的美食》对中国各地的美食进行了详细解说,可以参照这种形式设置短视频拍摄大赛,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来宣传两国文化。

当下,VR 技术被广泛应用。借助这项技术,设置网络虚拟空间,把不丹的虎穴寺、中国的故宫等景区连接到虚拟空间里,这样两国人民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就可以欣赏到美景,了解两国的文化,实现网络文化交流。

3.2.3 教育合作

吸引不丹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及文化,同时,我国也可以派高校老师支援不丹高校,促进两国的教育发展。不丹至今未与中国建交,在其国内也没有孔子学院,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合作,推动孔子学院的建立,增加两国间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3.2.4 旅游发展

设置中不旅游专线,推动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在旅游中可以设置中不佛教文化专题,把中国西藏与不丹寺庙进行对比,让两国游客感受宗教文化在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枢纽性作用。

3.3 方案合理性说明

不丹这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国家在决策时受到多国掣肘,导致其至今未与我国建交。我国与不丹的关系也是一波三折,最近几年在边界问题上的有效交流促进了两国间的交往。因此,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应该从基础层面出发,通过“小而美”、落地可行的务实合作来积累信任,从小的领域出发再慢慢扩大到经贸合作等大领域。不丹对外文化合作中持谨慎态度,以民间机构为主导的文化传播方为可行。

参考文献

[1] 扎洛 , 敖见 . 中国西藏与不丹之间传统贸易的三种模式 [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 徐亮. 西藏自治区与不丹的经济合作优势[J]. 中国集体经济

[3] 崔海亮 . 民心相通基础上的不丹与中国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Sangay Jamtsho and Mark Bullen. Distance Education in Bhutan: Improving access and quality through ICT use[J]. Distance Education.

[5] 李钧丽 . 不丹和中国建交的障碍与前景分析: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视角 [D]. 兰州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