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固文言根基 树文化自信

作者

许敏芝

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仍图中心小学521000

一、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四重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所强调,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文言文作为承载千年文明的“活化石”,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天然路径。从文本解读到文化理解,从历史溯源到当代转化,文言文教学需要构建多维立体的浸润路径,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诵读感悟:音韵节奏中的文化浸润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敏锐感知力以及传统文化韵律的感知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反复诵读,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读出韵味,体会感情,构建“以读为本,层层推进”的阶梯式诵读体系。

文言文教学分为三层阶级,第一层级旨在“正音明形”,以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节奏地通读,感知内容。第二层级旨在“析言会意”,聚焦关键词句,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长句、难句等,教师要结合注释梳理关键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强化语境感知。第三层级致力于“悟道明志”,在熟读成诵后引入情境化诵读,如配乐吟诵、情景剧演绎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炼文化精神。以小学课文《杨氏之子》为例,可先让学生用温和有礼的语气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用机智灵动的语气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语气转换中体会人物对话的谦敬与聪慧;再结合生活场景讨论 “客人来访时该如何礼貌回应”“遇到提问怎样既得体又巧妙地作答”,引导学生将杨氏之子的言语智慧转化为日常交往的礼仪规范;最后以对话接龙的形式分角色诵读,让 “礼貌待人、灵活应变” 的处世之道在互动体验中融入成长。

(二)文意揣摩:语言分析中的文化解读

文言文“词约义丰”,在简短的语言背后往往蕴含着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我们解读文言文时应超越文字的表层含义,着重对词句进行细致的解析。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目标不仅要求能够理解语言,更是要求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在小学阶段,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应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言文“辞约义丰”的表达特点,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

文言文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解读可采取以下三种策略:一是聚焦文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如《愚公移山》中出现的两个“固”字,“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第一个“固”字体现愚公顽固的态度,第二个“固”字展现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从这两个“固”字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固执”和“坚守”的辩证思考;二是古今异义辨析,如《学弈》中“之”字的多重用法(“通国之善弈者”表所属,“思援弓缴而射之”代指鸿鹄),展现了古人对语言经济性的追求;三是特殊句式解读,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作为古代疑问常用的倒装句,增加辩论的锋芒,在两小儿口里说出来,既体现两小儿的天真,又展现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三)情境体验:多元活动中的文化共鸣

情境体验是连接文言文本与学生生活世界的重要桥梁,主要是通过搭建具体可感的场景,进而更好地有效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一要求为情境体验式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能够使文言文本焕发时代活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文言文教学中的情境体验可通过多元路径构建,形成立体化的文化感知体系:一是角色扮演。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别饰演辩日的两小儿与孔子,通过模仿“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争执语气、“孔子不能决也”的坦诚回应,在对话互动中具象化“探究精神”与“知之为知之”的治学态度,使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表现;二是故事续编。学习《精卫填海》后,鼓励学生基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叙事线索,延伸创作“精卫与海神的对话”“林间百兽的助力”等情节,在创造性表达中深化对“坚韧不拔”民族精神的认同;三是跨媒介融合。教学《司马光》时,先以工笔插画展现“群儿戏于庭”的场景,再用无旁白动画呈现“击瓮救友”的关键过程,最后链接现代儿童遇险自救的短视频,通过古今对照,让学生体会“沉着应变”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四是生活链接。在《杨氏之子》教学后,设计“X 氏之子 / 女”的自我介绍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模仿“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委婉表达逻辑,在现代交往场景中践行“尊重他人”“语言得体”的礼仪规范,实现传统文化向现实行为的迁移。

(四)思辨讨论:价值观念的文化建构

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绝非被动的知识灌输,而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反思,实现价值观念的主动建构。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思辨讨论可构建三级进阶体系:一是文本内部的思辨,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哪个更有道理;二是文本与现实的思辨,如《自相矛盾》中的道理在今天的适用性;三是跨文本的思辨,如比较不同文言文中体现的为人处世之道。这种思辨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文化传承具有现代意义。

二、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文言文教学应当突破课堂的边界,通过丰富多元的课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体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真正筑牢文化自信。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经典诵读会、文言戏剧展演等沉浸式活动,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绎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亦可开发“文言 + 非遗”特色课程,如通过东坡书法拓片等互动环节,使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悟文言文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依托惠州文化资源开展“文言走读”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参观东坡祠,了解苏东坡在惠州造福为民的事迹,品读西湖相关的名句,让文言知识与历史故事紧密相连,在实景中理解文言文的历史语境,让文字从课本走向生活;还可以创新性地开展“文言新用”创作、校园“文言文化节”等,激发学生用文言文记录当代生活,在古今对话中体会语言的活力。

丰富多元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文言文教学突破课堂的局限,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创作者、探索者、实践者的身份去探索文言文的奥秘,正是这种真实的体验,最终内化为对民族文化的深切自信与自豪。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构建系统化的实施路径:既要将诵读感悟、文意揣摩、情境体验和思辨讨论等教学策略有机融合,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体系,也要重视课外实践拓展活动的开展,实现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达成文化认同与精神成长,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