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科技化背景下的改造需求
栾晓东
潍坊学院
1 引言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让人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重要的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场所,大学图书馆在科技发展方面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师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已难以满足传统的服务模式、资源管理方式和空间布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以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2. 高校图书馆在科技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2.1 服务需求多样化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需求在科技时代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即时性的特征。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借阅服务,而是期待图书馆在学科辅导、科研资料管理、个性化资讯推送等方面,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知识服务。同时,随着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普及,师生对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2.2 资源数字化压力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字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电子图书、期刊论文、数据库等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丰富数字化资源的馆藏,满足广大师生学习、科研的需要。然而,数字资源的采购、存储和管理成本较高,且面临着版权、数据安全等问题,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3 空间利用效率低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主要以藏书和借阅功能为主,缺乏对学习、交流和创新功能的考量。在科技化背景下,师生对图书馆的空间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便捷的交流空间和激发创新的创意空间。但目前一些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
3. 分析高校图书馆改造的需要
3.1 服务转型需求
3.1.1 个性化服务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资讯推荐与服务,深入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研究方向与资讯需求。例如,根据师生的借阅历史和搜索记录,推送相关的图书、期刊论文和学术讲座信息,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3.1.2 知识服务
由传统的文件借阅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分析、集成等方面的服务。如开展学科知识图谱构建、科研趋势分析等服务,帮助师生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3.1.3 移动服务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推出移动图书馆APP,实现图书查询、借阅、续借、在线阅读等功能的移动端操作,满足师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
3.2 资源转型需求
3.2.1 数字化资源建设
加大对数字化资源的采购和整合力度,充实包括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在内的数字化资源类型。同时,加强对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如本校的学术成果、历史文化资源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资源库。
3.2.2 资源整合与共享
打破不同资源类型之间的壁垒,实现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的一体化统一检索。通过建立联合目录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2.3 资源长期保存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长期保存数字资源。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建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制度,保证数字资源的完整、可用和安全。例如,采用多副本存储、定期迁移和格式转换等技术,防止数字资源的丢失和损坏。
3.3 空间转型需求
3.3.1 学习空间再造
为满足师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设置独立学习区、小组讨论区、多媒体学习区等,配备先进的学习设备和技术支持,如智能桌椅、互动大屏、3D打印机等,为师生提供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
3.3.2 交流空间拓展
增加沟通空间的比例,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师生思想碰撞。建设学术报告厅、研讨室、文化沙龙等交流场所,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3.3.3 创意空间构建
为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构建创意空间。提供创意工具和设备,如虚拟现实设备、数字艺术创作软件等,鼓励师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3.4 管理转型需求
3.4.1 业务流程优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梳理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例如,实现采编业务的自动化、借阅管理的智能化和读者服务的自助化,减少人工干预,提升服务质量。
3.4.2 管理模式创新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强与教师、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服务工作。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如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使图书馆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经营效益得到提高。
3.4.3 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有信息化的本领。通过开展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使广大馆员适应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需要,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4. 转型战略和高校图书馆的实践
4.1 新技术应用
4.1.1 人工智能技术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图书馆服务,如智能咨询机器人、智能推荐系统等。智能问诊机器人能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并提供24 小时不间断服务;智能推荐系统可以精准推荐相关资源和服务,以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
4.1.2 大数据技术
收集、分析、挖掘图书馆馆藏资源、读者行为、服务效果等方面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为资源采购、服务优化、决策制定提供依据,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读者的需求和行为规律
4.1.3 区块链技术
图书馆应用区块链技术主要体现在版权保护,数据安全,资源共享等方面。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对数字资源的版权认证与溯源,使作者合法权益和文库得到维护;同时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可信度,推动资源共享与协作。
4.2 服务模式创新
4.2.1 学科服务
开展学科服务,全方位支持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创新。学科馆员深入了解各学科的教学科研需求,为师生提供学科资源导航、文献检索、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4.2.2 嵌入式服务
在教研过程中嵌入图书馆服务,做到无缝对接服务。如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信息检索与利用方面的知识;为科研团队提供数据管理与分析服务,为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助力。
4.2.3 协同服务
加强与学校其他院系、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联合开展服务工作。如与教务处合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与科研处合作开展科研成果推广,与企业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影响力。
5 结论
在科技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改造是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通过满足服务、资源、空间、管理等转型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空间功能,创新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在转型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应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资源建设与管理,合理改造和利用空间,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2023)[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2] 赵发珍 .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研究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 2019, 42(03):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