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文化活动对幼儿审美教育的影响与实践

作者

李丽君

鼎城区草坪镇中学 415300

引言

农村区域活动以农村的田野、村落、民俗等为背景,充满了质朴而生动的气息。对于幼儿来说,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能看到五彩的农作物、听到自然的声响、接触到传统的手艺,这些都是鲜活的审美素材。当前,幼儿审美教育越来越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农村区域活动恰好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深入探索如何利用农村区域活动开展幼儿审美教育,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还能让他们从小感受乡土文化中的美,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村区域活动对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影响

(一)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农村区域活动为幼儿打开了感知美的大门,让他们在与农村事物的互动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在种植区域,幼儿能看到种子从发芽到结果的全过程,观察到叶片不同的形状 —— 有圆形的荷叶、披针形的柳叶,还有锯齿边的玉米叶,这些多样的形态让幼儿对 “形状美” 有了直观认识。在养殖区域,小鸡毛茸茸的黄色绒毛、小鸭扁扁的嘴巴和摇摆的走路姿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双重刺激,让幼儿感受到生物形态的灵动美。

(二)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体验

农村区域活动中的各种场景和互动,能让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产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在参与秋收区域的活动时,幼儿亲手摘下成熟的果实,如粉嫩嫩的桃子、黄澄澄的梨子,品尝到果实的甜美,会产生收获的喜悦和对劳动的尊重,这种情感是对 “劳动美” 的认同。在农村的节庆区域活动中,比如过春节时,看到家家户户贴的红色春联、挂的灯笼,参与包饺子、放鞭炮(安全前提下的模拟活动)等,幼儿会被热闹、喜庆的氛围感染,感受到团圆和欢乐的美,心中涌起温暖的情感。当在自然区域看到受伤的小鸟被大家一起救助,幼儿会产生同情心和爱护生命的情感,这种对生命美的珍视,能让他们的审美情感更加深厚和丰富,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好看,而是能体会到美背后的情感内涵。

(三)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意识

农村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审美创造意识会被逐渐激发。在农村的建构区域,幼儿可以用泥土、石块、树枝等自然材料搭建 “小房子”“小桥”,他们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树枝做屋顶更稳当,用什么颜色的石块装饰墙面更好看,这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就是审美创造的开始。在绘画区域,幼儿用采摘的植物汁液当颜料,在石头、树叶上画画,他们不会被固定的模式束缚,会画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图案,可能是长着笑脸的太阳,也可能是会跳舞的小草。

二、农村区域活动融入幼儿审美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乡村民俗活动的农村区域审美教育渗透

将乡村民俗活动融入农村区域活动,能让审美教育自然渗透其中。可以在农村的民俗体验区域专门设置民俗活动角,比如在端午节期间,布置包粽子、挂艾草、系五彩绳的场景。幼儿在这个区域里,能看到粽叶的青绿色、五彩绳的鲜艳色彩,闻到艾草的清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粽叶包裹的形状,说说五彩绳不同颜色搭配的好看之处,让他们在动手包粽子(简单的模拟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民俗活动的形式美和寓意美。在中秋节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做月饼(橡皮泥模拟)、画月亮,讲讲嫦娥的故事,让幼儿在体验民俗的同时,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美的元素,审美教育就在这样的活动中悄悄进行。

(二)依托乡村自然景观的农村区域审美体验活动设计

依托乡村自然景观设计农村区域审美体验活动,能让幼儿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在田野区域,设计 “田野寻宝” 活动,让幼儿带着任务卡去寻找 “最圆的果实”“最长的藤蔓”“颜色最多的花朵”,在寻找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观察果实的光泽、藤蔓的缠绕形态、花朵的层次,让他们说出自己找到的 “宝贝” 美在哪里。在河流区域开展 “水的游戏” 活动,幼儿可以看河水在阳光下的波光粼粼,听河水流动的声音,用石头打水漂看涟漪的扩散,感受水的动态美和声音美。在山林区域组织 “树叶变变变” 活动,幼儿收集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教师引导他们观察树叶的纹理,然后一起把树叶拼成各种图案,如小鱼、蝴蝶等,让幼儿在与自然景观的互动中,深入理解自然美的多样性。

(三)结合乡村手工艺制作的农村区域审美实践开展

结合乡村手工艺制作开展农村区域审美实践,能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在农村的手工区域,专门设置传统手工艺制作台,比如组织幼儿学习编草绳、做布贴画。在学编草绳时,教师先展示编好的草绳可以做成的小篮子、小垫子,让幼儿观察这些成品的纹理和结构,然后教他们用稻草一根一根编织,幼儿在编的过程中会尝试调整稻草的松紧,让草绳更整齐好看。做布贴画时,提供各种颜色和花纹的碎布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贴出图案,教师引导他们考虑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布局,比如红色的布头做花朵,绿色的做叶子会更协调。

三、优化农村区域活动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构建适宜幼儿参与的农村区域活动形式

构建适宜幼儿参与的农村区域活动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活动难度上,要简单易操作,比如在种植区域,不让幼儿参与翻地、施肥等重活,而是让他们负责给小树苗浇水、给蔬菜拔草,这些简单的动作幼儿能轻松完成,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价值。活动形式要有趣味性,比如在养殖区域,设计 “给小鸡起名字”“观察小猪的成长日记” 等活动,通过讲故事、画画的方式记录小动物的变化,吸引幼儿持续参与。

(二)加强教师对农村区域活动审美价值的挖掘能力

教师是农村区域活动中审美教育的引导者,其挖掘活动审美价值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主动学习农村的乡土文化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民俗活动的由来和寓意,比如知道油菜花不仅好看,还能榨油;知道舞龙舞狮不仅热闹,还象征着吉祥如意。在日常观察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农村事物中的美,比如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夕阳下稻田的金色轮廓、老房子墙上斑驳的纹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审美教育的素材。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农村文化培训班,邀请当地的老艺人、农民来园讲解,让教师对农村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在设计农村区域活动时,能准确挖掘出其中的审美价值,引导幼儿感受和欣赏。

(三)建立家园协同的农村区域审美教育互动机制

家园协同能让农村区域活动的审美教育效果更好地延伸和巩固。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微信群、宣传栏等,定期向家长介绍农村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对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比如分享幼儿在田野活动中画的画、做的手工,让家长了解活动的价值。同时,鼓励家长带幼儿参与家庭中的农村活动,比如周末和孩子一起去菜园摘菜,让孩子说说蔬菜的颜色和形状;过节时和孩子一起做传统美食,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制作过程。家长把孩子在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和发现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的农村区域活动中,比如在区域里展示家长和孩子一起做的手工作品。

四、结论

农村区域活动为幼儿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资源,在提升幼儿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审美创造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基于乡村民俗、依托自然景观、结合手工艺制作等实践路径,能让幼儿在农村区域活动中切实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而构建适宜的活动形式、加强教师的审美价值挖掘能力、建立家园协同机制等策略,进一步保障了农村区域活动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贾琳琳.幼儿民间游戏文化感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2] 柯锋 . 传统文化绘本活动中提升幼儿审美感知的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33):159-161.

[3] 陈红霞 . 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J]. 新课程 ,2022,(2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