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后疫情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

谢柠蔚 谭伟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1; 南通大学 江苏省南通市 226019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持续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就业市场也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近些年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与一些公办高校在资源及教学方面存在差距,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系统梳理了疫情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探讨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为民办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后疫情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后疫情时代,特别是当下新一轮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升级、行业调整产生巨大的影响。诸多企业在面对后疫情时代科技浪潮的推动,采取了裁员、缩招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成本,使得就业岗位数量显著减少。与此同时,疫情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传统行业受到重创,但是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则迎来了发展机遇。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技能要求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也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关键。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其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社会声誉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就使得其培养的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与同类高校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产业结构调整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另外考研升学,也是民办高校短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就业质量下降的局面。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一些传统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新兴产业所需的人才又供给不足。部分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存在偏见,限制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科技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深受影响,在就业上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岗位的缩减:后疫情时代面对产业调整升级,一些中小企业因为外部订单减少,为了企业生存通过减少岗位缩减成本;另外面对着产业的需求以及相关生产问题,许多企业对于人员素质要求有提升,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对于当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的突出体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诸多企业开始机器代替人工,导致需求进一步缩减。

二是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变化: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扩大是另一个突出问题。许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有较高期望,但现实情况往往难以满足。这种差距导致部分毕业生宁愿选择 " 慢就业" 或 " 不就业 ",也不愿意降低标准。另外疫情不仅对于行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当下人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改变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发展目标,当下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因此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竞争也在发生变化。

三是就业市场变化:在整个疫情导致许多行业遭受重创,有些中小企业在市场行情的供需中消亡,但是疫情也给一些行业带来挑战的的同时带来新的机遇,催生了新的行业发展机遇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当下互联网和流量经济效应在后疫情时代下发展异常迅猛,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给与高校大学生新的就业机会,带来新的挑战这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的挑战,需要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来共同采取措施合理解决。在政府层面,应完善就业政策,加大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提供就业补贴、创业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招聘民办高校毕业生。同时,应加强就业市场监管,消除就业歧视,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高校层面,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是要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增加实用性和前沿性课程。其次是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同时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个人层面,应主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树立 " 先就业、后择业 " 的观念,注重培养跨学科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最后,要积极参与各类就业培训和招聘活动,主动拓展就业渠道,提高求职成功率。

四、结论

后疫情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存在问题,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通过多方努力,来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在学生、高校和政府三方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来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谢小洋 , 乔梦莹 , 朱彤 .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研究 [J]. 就业与保障 ,2024,(11):172-174.

[2] 王营 . 民办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J]. 就业与保障 ,2024,(10):160-162.

[3] 兰佩洁 . 民办高校青年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困境及应对路径研究[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高等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西安培华学院 ;,2024:2.DOI:10.26914/c.cnkihy.2024.025823.

[4] 南丁 , 陈瑞霞 . 民办高校大学生如何高质量就业 [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4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上册).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2024:2.DOI:10.26914/c.cnkihy.2024.009629.

[5] 刘玲娟 .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3.DOI:10.27036/d.cnki.ggxsu.2023.001747.

作者简介:谢柠蔚(1992.10—),女,汉族,籍贯:江苏海安人硕士学位,专业:纺织工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信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后疫情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2023SJSZ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