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故事创编为核心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启发

作者

向文平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招贤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故事创编活动构建的虚拟情境,幼儿能够突破现实限制,在语言组织、情节构思和角色创造过程中自然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这种教学形式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具有显著的教育实践价值。

1. 故事创编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在五彩斑斓的幼儿教育世界里,故事创编活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激发着他们无限的想象与创造潜能。这一活动不仅契合了幼儿爱听故事、爱模仿、爱表现的天性,更在无形中为幼儿的全面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故事创编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翱翔的想象空间。在传统的故事讲述中,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者,而故事创编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角色定位,让幼儿成为故事的创作者和主角。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为故事添加新奇的元素,设计独特的情节,甚至创造全新的角色。这种自由的创作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

2.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育学依据

2.1 故事教学对想象力的激发作用

故事,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以生动的情节、鲜活的角色和奇幻的场景,构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幼儿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时空之间,与故事中的角色同悲共喜,体验着不同的人生百态。

故事教学之所以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关键在于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会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和描述,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画面和场景。这种想象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构建和创造。随着故事的推进,幼儿会不断地对已有的想象进行补充和修正,使故事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2.2 开放式提问在创编活动中的运用

在故事创编活动中,开放式提问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想象天地。与封闭式提问不同,开放式提问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在创编故事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比如,“你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会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来回答。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创作的自由,还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追求新奇的欲望。

3. 幼儿园故事创编活动的实践设计

3.1 活动设计原则

3.1.1 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幼儿园故事创编活动的设计,首要原则便是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巧妙融合。趣味性是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磁石,只有让幼儿觉得好玩、有趣,他们才会主动投入其中,享受创编的过程。因此,活动设计需紧密贴合幼儿的兴趣点,选择那些贴近他们生活、易于理解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主题。比如,“小动物们的野餐会”可以带领幼儿走进小动物的世界,感受它们之间的友谊与分享;“幼儿园里的一天”则能引导幼儿回顾自己在园的生活,发现其中的乐趣与温暖。

3.1.2 自主性与引导性平衡

在故事创编活动中,自主性与引导性的平衡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这种自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创编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不拘泥于现实,让故事充满生活化的奇思妙想,比如让幼儿想象如果小动物们也会开运动会,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当幼儿遇到创作瓶颈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幼儿偏离主题或出现逻辑错误时,教师应及时、温和地引导他们回归正轨,确保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3.2 具体实施策略

3.2.1 多感官刺激的导入方法

为了激发幼儿对故事创编活动的浓厚兴趣,可以采用多感官刺激的导入方法。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故事氛围,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播放与故事主题相关的音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创编“森林音乐会”的故事时,播放轻柔的鸟鸣声和欢快的森林小调,能够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展示精美的图片或实物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背景,为创编提供丰富的素材,如展示各种水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为创编“水果们的聚会”故事做准备;进行简单的气味体验也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比如让幼儿闻一闻花香,引导他们想象在花丛中发生的故事。

例如,在创编“厨房里的小精灵”故事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厨房里忙碌的声音,如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水流的哗哗声,营造出厨房的氛围;然后展示一些厨房用具和食材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最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让幼儿闻一闻苹果的香味,引导他们想象:“如果厨房里有一个小精灵,它看到这个苹果会怎么做呢?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样的导入方法能够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后续的创编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3.2.2 支架式教学在故事创编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在幼儿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完成创编任务。在故事创编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让创编过程更加顺畅、有序。

对于年龄较小或创编经验较少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故事框架或模板,引导他们填充具体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开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鸭子摇摇摆摆地走出了家门……”然后鼓励幼儿接着创编后续的故事情节,如小鸭子遇到了谁,它们一起做了什么,最后是怎样回家的。为了降低难度,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或简单的图片提示,如“小河”、“小鱼”、“捉迷藏”等,帮助幼儿拓展思路。这种支架能够帮助幼儿理清思路,降低创编难度,让他们在模仿中逐渐学会创编。

对于年龄较大或创编经验较丰富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自由发挥,但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提示或建议。比如,当幼儿创编“小蚂蚁搬家”的故事时,如果故事情节过于简单,缺乏细节描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小蚂蚁们是怎么搬运食物的?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搬家后,小蚂蚁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的提示能够帮助幼儿丰富故事情节,提升创编质量,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4. 结论

以故事创编为核心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具有显著效果。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故事创编活动,结合开放式提问和多感官刺激的导入方法,以及支架式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故事创编活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田雯 . 基于游戏故事载体的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路径探究 [J].当代家庭教育 ,2025,(02):55-57.

[2] 陈远芳 . 运用童话故事绘本教学提升大班幼儿叙事能力的行动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

[3] 潘宇. 故事板活动促进中班幼儿叙事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