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的使用与拓展研究
邓立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小学校 638400
引言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其合理使用与有效拓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关键影响。然而,当前在例题的运用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将以创新视角深入探讨例题的使用与拓展,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1. 小学数学教材例题使用现状分析
1.1 例题使用的常规模式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例题使用多遵循“讲解—模仿—练习”的固定流程,教师主导例题的呈现与解读。课堂上,教师通常先板书例题内容,结合图示讲解解题步骤,再让学生模仿例题完成类似习题。这种模式在低年级计算类例题中尤为常见,如人教版一年级“20 以内进位加法”例题,教师会反复演示“凑十法”的分解过程,要求学生照搬计算步骤。据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 年对全国 12 个省份的课堂观察数据, 85% 的数学课时中,例题讲解占用 15-20 分钟,学生自主思考时间不足 10分钟。例题使用多局限于教材设定的单一解法,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例题, 90% 的教师仅讲解竖式计算,未引入其他算法。课后练习也严格对应例题类型,形成“例题—习题”的直接映射,这种模式虽能保证基础知识的快速掌握,但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深度激活。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例题使用存在形式化、表层化现象,突出表现为“三重三轻”。重步骤模仿轻思维过程,教师多强调“怎么做”,忽视“为什么这样做”,如苏教版五年级“三角形面积”例题教学中, 68% 的教师直接演示割补法转化过程,未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重结果正确轻方法多样,对例题的解法限定在教材呈现的单一路径,排斥学生的个性化思路,某省教研室 2022 年调研显示,当学生提出与例题不同的解法时, 43% 的教师会要求“按课本方法做”。重课内应用轻生活联系,例题教学未突破教材情境,如人教版四年级“路程问题”例题,仅停留在“汽车行驶”的教材情境,未延伸到学生熟悉的“上学路线”等生活场景。
2. 小学数学教材例题拓展的创新思维
2.1 思维拓展的方向
例题拓展需围绕核心素养发展,构建“横向关联—纵向深化—逆向反思”的三维方向。横向关联侧重知识的跨领域联结,将例题与其他数学知识或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如将人教版二年级“除法平均分”例题与“有余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关联,再延伸到“班级物品分配”的生活场景。纵向深化指向思维的深度递进,从具体例题抽象出一般规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圆柱体积”例题,在推导公式后引导学生思考“圆锥体积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进而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的方法。逆向反思则通过改变例题条件或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如苏教版三年级“平均数”例题,在计算出平均身高后,提出“去掉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平均数会怎样变化”的反向问题。这种多向拓展使例题成为思维发展的支点,而非知识的终点。
2.2 拓展的创新方法
例题拓展可采用“情境重构—条件变式—问题衍生”的创新方法。情境重构将例题置于新的生活场景,如把人教版五年级“百分数应用题”中“商品打折”例题,重构为“校园义卖定价”“家庭购物折扣比较”等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条件变式通过增减或改变例题条件,生成新的探究问题,如苏教版四年级“相遇问题”例题,原条件为“两人同时出发”,拓展为“一人先出发5 分钟”“两人速度变化”等变式,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问题衍生从例题出发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如人教版一年级“20 以内加减法”例题,在计算“ 9+6∘ ”后,衍生出“如何快速计算9 加几”“几加9 的结果有什么规律”等问题。
3. 小学数学教材例题使用与拓展的对策
3.1 优化例题使用的策略
优化例题使用需从“理解—变式—分层”三个环节入手。深入理解例题内涵是基础,教师需分析例题的知识定位、思维价值和素养指向,如人教版三年级“搭配问题”例题,不仅是计算排列组合数量,更要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变式,保持例题核心不变,调整非本质条件,如将“服装搭配”改为“早餐搭配”“路线搭配”,帮助学生把握问题本质。实施分层使用,为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如对“小数加减法”例题,基础层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发展层学生解决“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创新层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小数估算”。上海市静安区某小学采用这种策略后,学生例题掌握的巩固率从 75% 提升至 92% ,其中学困生的进步最为显著,达标率提高 27% 。此外,结合多媒体技术动态呈现例题,能增强直观性,提升学习效果。
3.2 实施例题拓展的措施
实施例题拓展需建立“课前预设—课中生成—课后延伸”的完整链条。课前预设拓展方案,结合教材例题特点设计拓展点,如针对“比例应用”例题,预设“不同情境中的比例问题”“正反比例的辨析”等拓展方向,并准备相应的教具学具。课中捕捉生成性拓展机会,当学生提出独特想法时顺势延伸,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例题时,若学生想到“用剪拼成长方形以外的图形”,可引导尝试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课后延伸拓展任务,设计实践性作业,如“统计”例题后,布置“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并分析数据”的拓展任务。成都市某小学开发的“例题拓展任务包”,包含基础题、提升题、挑战题三个层次,学生可自主选择,一学期后, 83% 的学生能完成提升题及以上,创新思维得分提高 21% 。同时,建立拓展资源库,收集师生设计的拓展案例,形成共享资源。
3.3 保障机制的建立
保障机制需从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评价改革三方面构建。加强教师例题拓展能力培训,通过专题研修、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拓展设计与实施能力,如北京市朝阳区 2023 年组织的“例题拓展工作坊”,通过 60 课时的实操培训,教师的拓展教学设计能力合格率从65% 升至 92% 。建设例题拓展资源库,整合不同版本教材的例题拓展案例,按年级、知识点分类,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设立的“例题拓展资源区”,包含 300 余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拓展案例,供教师参考使用。改革教学评价,将例题拓展的实施效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而非仅看知识掌握,如采用“课堂观察 + 作品分析”的方式,评估拓展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某省将例题拓展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标,推动学校重视拓展教学,使区域内实施例题拓展的班级占比从38% 增至 76% ,为例题使用与拓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束语: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使用与拓展的研究,我们明确了现状、创新了思维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期望本研究成果能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促进例题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少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知识文库 ,2024,40(08):25-28.
[2] 康成东 . 思维导图软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J]. 考试周刊 ,2024,(06):90-94.
[3] 赵花 .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九).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德化学校;,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