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德育教育融合策略
谢明春
泉州惠南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2
现阶段,学生面临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不仅有学习压力,还有社交压力,家庭教育压力,若这些压力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很容易影响心理健康。尤其是在高中教育中,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并未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在德育教育中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使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困难,积极解决各种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更多生活技能[1]。因此,高中德育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
一、营造积极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若环境轻松愉悦,学生的心态会更加平和,也会积极面对每一次的困难。学校以及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当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教育氛围 [2]。具体而言,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班级打造成温馨的育人场所,例如,和学生一起选择一些名言警句贴在教室的墙面上,鼓励学生定期进行更换,培养学生责任心。学生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手抄报,张贴在宣传栏上,展示自己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心得以及体会。或者共同设计黑板报,写上“人生是一座山,自信是向上的楼梯”等名言警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循序渐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为将来的深度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教师还要积极发挥班会的阵地作用,和学生一起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德育教育知识,既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同时师生之间也能形成更加密切的互动关系。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如今广受教师认可,这一教学法强调教师将学生以及教学资源放入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内化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理论性特点,若只采用口头讲解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借助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互动的情境中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帮助”这一主题时,教师就可以开展班会活动,借助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主题,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帮助的理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课堂上教师邀请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倾听提问。参与表演的学生能够利用表演能力表现出帮助他人以及受到帮助的心理变化。作为观众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观察,表演,感受帮助这一主题的美好。学生也能够真正认识到帮助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情感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学习中也会善于帮助他人,同时在遇到困难时也要懂得向他人寻求帮助。教师也可以在最后对学生的情景表演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升华学生情感。
三、丰富教育活动,多元角度促进二者融合
教师采取的教育活动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在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融合时,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主题班会,理论讲解类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类活动。或者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只有将教育活动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学情高度契合,才能有效达到教育目标。
第一,在开展“友情”主题班会时,教师首先明确教育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友谊的重要性,教授学生正确交友的方法,让学生正确看待朋友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具体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观看视频之后进行交流。针对视频中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说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其错误之处,并提出建议。在师生共同交流和讨论中,相信学生会对友情这一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在开展交往这一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教育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走进学校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出现的困惑或者阻碍,由专业教师提供指导,带领学生走出困境。
第三,在讲解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做一天小交警,走进养老院献爱心,走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学生能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接触更多的人,感受更多的事,逐渐排遣内心的消极情绪,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心理健康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也要借助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进行反思,了解自己在道德品质上有哪些不足之处,或需要提升的地方。教师则要提供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与学科教师进行合作,借助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高中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常处于割裂状态,教学方法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这种单一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阻碍了两项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需打破传统框架,探索案例教学、游戏互动等多元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3]。
其一,推行探究式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自主探究中联结德育要求与心理需求。例如围绕“学习成长”主题设计系列问题:1. 结合自身体验,你认为学习中“方法”与“坚持”哪个更重要? 2. 古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理念,在当代学习中是否依然适用? 3. 你有哪些学习习惯曾帮助自己突破困境,又有哪些习惯导致效率低下? 4. 面对学业压力时,你的情绪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影响过你的行为选择? 5. 除了学习,人际交往或家庭沟通中是否曾让你感到困扰?6.某次克服困难的学习经历,是否让你对“责任”“毅力”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既能梳理自身心理状态,又能从德育角度反思行为意义,逐步感知二者的内在关联。
其二,引入游戏化教学,丰富学习体验。高中生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仍需要趣味载体激发参与感。教师可设计“情境共创”活动:给出“受挫迷茫”“互助解围”“反思成长”等关键词,由一名学生绘制连续情境简笔画,其余学生分组为画面补充心理活动与解决思路。例如在“受挫迷茫”的画面中,学生需思考“此时当事人可能产生哪些消极情绪”“哪些德育品质(如坚韧、自省)能帮助他走出困境”。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释放压力,又能在共创过程中深化对“品德修养助力心理调节”的理解,实现两项教育的无痕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高度契合五育并举理念的相关要求。教师应当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教师不断改革,大胆创新,才能切实发挥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 朱晨悦 .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德育教育融合策略分析[J].2024(21):126- 128.
[2] 余冬冬 .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探究 [J].华夏教师 ,2023(12):27- 29.
[3] 冉宏 . 浅谈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J]. 课堂内外 ( 高中教研 ),2022(12):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