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房到课外:信息技术课堂的创新实践与价值探索
邓自力
重庆市兼善中学
理论基石:支撑教学创新的核心思想
任何教学模式的革新都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支撑,校本课程网的应用创新同样植根于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并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协作、借助学习资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动态过程。校本课程网恰好为这一过程提供了理想载体 —— 丰富的课程资源打破了教材的局限,互动交流平台畅通了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无论是课堂任务的完成还是课后知识的拓展,都让学生从 “被动听讲” 转变为 “主动探究”,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混合式学习理论则主张融合传统课堂的深度互动与在线学习的灵活自主。在校本课程网的支撑下,信息技术课堂实现了这种 “融合”的完美落地:学生在机房可获得教师的实时指导与实操体验,课后又能通过课程网随时复习、拓展,两种学习场景的无缝衔接,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温度,又注入了在线学习的活力,显著提升了学习效果的持久性与深度。在兼善中学,这样的理论指导与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的理念不谋而合,为后续基于校本课程网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平台架构:校本课程网的功能设计与特色
校本课程网的成功应用,得益于其贴合信息技术教学需求、立足机房教学场景的功能设计,整体呈现出实用性、互动性与开放性的鲜明特色,兼善中学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契合本校教学实际。
课程资源模块是知识传递的核心载体。该模块系统整合了教学课件、操作视频、电子教材等多元资源,并按课程章节与难度梯度精准分类。资源中融入了大量贴近生活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编程实例、电商网页设计模板等,让抽象的技术知识与真实生活场景紧密联结。兼善中学结合自身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优势,在课程资源中加入了本校学生参与人工智能、编程竞赛的优秀作品案例及解析,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与学习动力。
在线学习与互动模块为课堂注入了鲜活活力。教师可实时发布答题任务,系统即时统计反馈结果,让学情掌握从 “模糊猜测” 变为 “数据支撑”;抢答环节点燃学生竞争意识,激活课堂氛围;内置讨论区打破传统课堂交流壁垒,学生可随时提问、分享思路,形成 “问题共解、思维共生” 的学习生态。兼善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利用这一模块组织多次编程算法讨论活动,不同班级学生通过讨论区共同探讨难题,促进了思维碰撞。
课堂任务管理模块让教学流程更具条理性。教师课前预设任务,学生在机房通过课程网直接接收,在线完成后即时提交,教师可通过后台实时监控进度,针对薄弱环节精准指导,实现 “教学评” 即时闭环。兼善中学教师借助此模块,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情况设计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课外延伸模块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续。学生在家可通过课程网复习重点、回看视频,自主选择人工智能基础、Python 编程进阶等拓展课程;社会实践项目推动知识向实践转化,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兼善中学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如设计信息发布小程序、优化活动报名系统等,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
学校文化展示模块赋予课程网独特育人价值。通过展示学校特色文化、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教育成果,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深化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实践路径: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延伸的全流程革新
校本课程网的应用贯穿教学全过程,形成闭环式教学创新路径在兼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展现独特魅力。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课程网推送教学资料、预习任务与测试题。以网页设计教学为例,学生课前在线学习 HTML 基础理论,完成简单布局练习,使课堂时间集中用于高阶实操与问题解决,提升效率。兼善中学教师结合本校 “智美科学” 课程群理念,提供与科学知识科普相关的网页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巩固其他学科知识。
课堂实施环节,互动性得到极致发挥。编程语言语法教学后,教师即时发布检测题目,通过系统反馈定位学生理解盲区;知识竞赛与抢答让技术学习更生动;学生遇问题可在讨论区求助,教师与同学即时回应保障学习连贯性。教师通过任务管理模块掌握进度,进行针对性指导,实现个性化教学。下课前,系统综合任务完成度、答题表现、课堂参与度等数据生成评价报告,让学生清晰认知自身状况。兼善中学机房课堂上,教师常组织小组编程竞赛,利用抢答功能激发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课堂氛围热烈。
课后延伸阶段,课程网成为自主学习 “加油站”。学生按需复习、完成拓展作业,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学生可通过专属课程深入探索;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学生将所学转化为能力,如设计社区简易信息管理系统、用编程解决校园问题等。兼善中学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信息技术课外实践,部分学生基于课程网学习开发出校园智能图书借阅提醒系统,便利了师生借阅。
应用成效:教学质量与育人价值的双重提升
校本课程网的应用创新带来显著教学变革成效,在学生发展、教师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影响积极,兼善中学成果尤为突出。
对学生而言,学习效果与兴趣同步提升。学校测试显示,使用校本课程网的班级平均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增强,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增加,答题、抢答积极性与作业质量改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从 “要我学” 转变为 “我要学”。兼善中学参与课程网学习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竞赛中表现优异,获奖数量逐年递增,不少学生将自主探索精神迁移到其他学科,取得进步。
对教师而言,教学效率与专业发展获双重助力。在线答题与测试功能让学情诊断更精准,便于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任务管理简化流程,减轻负担;共享资源减少重复备课时间。兼善中学教师在使用课程网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多篇相关论文在市区级刊物发表,专业素养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 ——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J]. 教育技术研究,1997 (3):3- 9.
[2] 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碚区普通高中教育 “ 发展促进” 计划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中人工智能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