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双减” 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现状及教学研究

作者

钟文萍

乐山市翡翠实验学校

2021 年 9 月,国家教育部为减轻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推出并实行了“ 双减” 政策。“ 整本书阅读”是“ 双减” 政策下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读整本书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力以及整体语文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 小学生课外阅读五年制不少于 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 150 万字。” [1]

近来,“ 整本书阅读教学” 成为了小学语文老师们教学能力新的挑战。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分为导读课、推进课、交流分享课三种课型。导读课让学生整体感知,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对封面的观察,名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认识作者,通晓文体,通过插图,扉页,辅助理解;推进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小结一段时间的阅读收获,从而激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想象,提高对整本书的阅读期待;分享课借助阅读单帮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将书中精彩的情节,重要的情节进行交流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并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进步之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 双减” 之下,学生必须加强阅读,尤其是整本书。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局

整本书阅读应该和碎片化阅读,单篇阅读区分,通过整本书阅读,加快阅读速度,增强学生在考试中应对大量阅读的能力。同时在整本书阅读中注重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思维。目前整本书阅读广泛得到小学语文一线老师的认可,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1.任务过多,学生走马观花地阅读,没有达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2.受电子产品的影响,学生对电子书籍、短视频兴趣浓厚,缺失了对书本的阅读兴趣。3.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阅读方法,不能选择适用的阅读策略。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中,应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加强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关怀全员,关注全程,重视“ 三观” 的价值引领。

二、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意义

(一)整本书阅读助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建构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前,制定阅读规划,设计阅读记录的相关表格;在阅读一本书时,学生应该养成先看封面,封底,了解作者,与书相关的信息,以及编写说明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爱护书籍,有顺序的翻页,在阅读后,运用书签临时放置,做标识;阅读完一本书后,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深刻理解小说的内容,人物的形象。

(二)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整本书阅读,让学生知道读书是很快乐的事,想去读,自觉去读;知道读书的好处,让学生更愿意去读,随着阅读内容的不断拓展,由一本书向一类书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小学阶段,阅读是最重要的部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场域,让学生和好书一次次地美好相遇,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渴望。

(三)整本书阅读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策略

统编语文教材 3-6 年级都有“ 阅读策略” 单元编排,通过课内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提问、预测、猜测、快速阅读、有目的地阅读等阅读策略,并将这些阅读策略迁移到整本书阅读中去。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会学生在同一本书阅读中,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点不同,则采用的阅读策略也不同,教会学生要灵活运用阅读策略。

(四)整本书阅读要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以相同主题,选择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拓展阅读,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读整本书可以让学生对各种体裁的书略知一二,能饱尝不同书籍的写作风格。比如六年级上册“ 快乐读书吧” 中的《童年》同作者的书有《我的大学》,两本都是自传体,《童年》侧重回忆童年生活,而《我的大学》主要讲述了作者离开故乡,进入大学时的生活。又比如,与《童年》相同主题的书,《朝花夕拾》都讲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像这样的对比读,拓展读,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得到更好的成长。

三、整本书阅读“ 过程化” 指导实践

整本书阅读教育要为学生提供“ 过程化” 的指导,导读课中教师要善用提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推进课时教师可采用“ 混合式、索引式、回顾式” 等策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目标地读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尝试“ 漫读、精读、享读” ;在分享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将文本内容,阅读感悟,阅读策略可视化,项目化,关联化进行回顾与总结。

下面我以《童年》这本书解析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研究。

(一)导读课:抓住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

在导读课中,教师要为学生“ 拆新书” 设计整本书阅读开启仪式,让学生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开启整本书阅读。

与新书见面后:

1、读书名,猜内容。

读书名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到童年,想到了哪些关键词,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接着,学生通过观察封面,再由自己的童年生活,联想开来,猜测书中人物的童年生活可能是怎样的?与自己有哪些相同或不同。

2、读简介,识作者。

这本书作者是谁?写的是谁的童年?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封面、扉页、序言,圈画提炼出重要信息。通过学生阅读封面反馈,作者高尔基是位文学大师,写的是他的童年生活,文章体裁是自传体小说。

3、读背景,知梗概。

学生读完背景后,可知小说所描绘的是高尔基自己童年的苦难生活,反映了当时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向读者传达,自己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他也希望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在读一本书之前进行导读——封面、封底、序言等,做到猜想和阅读结合,教师不断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

(二)推进课:任务导向,让学生有计划地读下去

在推进课中,教师除了检查阅读情况,掌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进度,还需要借助任务单帮助学生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特点、相关故事情节等。

1、厘清人物关系。

2、突显人物形象。

选取文本中的某一个人物的某一形象,进行深度剖析,绘制思维导图。

3、纵向比较。

《童年》这本小说中阿廖沙,外祖父,外祖母,格里戈里,小茨冈,舅舅们......这些人物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可以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请学生完善相关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下去。

(三)分享课:表达见解,让学生有感受地读出来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与儿童成长有关的中外经典小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所以,我在设计《童年》分享课时,便将语文要素与小说要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梳理人物关系,留心环境描写,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在分享交流课中,学生可以有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表达他们对书中人物的见解,建构他们自己的认识。

于是,在“ 品环境,谈成长” 这个环节中,我又分为几个部分:

1. 梳理阿廖沙跟随外祖父所居住的这四所房子,并排序,谈谈你对阿廖沙成长路线的梳理。2. 在这成长道路中,都有哪些人给予了他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加入相应的事例佐证。3. 帮助者与阿廖沙相同的闪光点有哪些,用事例说话。4. 对比外祖父的性格特点,探究这样的外祖父让阿廖沙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思辨的能力,懂得明辨是非,懂得善恶。5. 在成长中建立自己的“ 三观” 。比如阿廖沙,虽然外祖父自私自利、残暴,但他依旧勇敢善良,正直,乐观,友爱,明辨是非,让学生知道并能表达阿廖沙的人生观。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值得反复琢磨与推敲,相信,这些经典里就藏着你自己的影子。在童年这本书中最经典的名句是“ 阿廖沙的童年是灰色的,但是他的人生却开出了一朵绚烂无比的花!”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经典,让经典中的某一个时刻与自己的生活联结,从而让学生有感受地读出来。

四、整本书实践教学反思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在阅读中, 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老师多方法,学生多思考,设计多趣味,学生才会多收获。但授之以“ 鱼” ,不如授之以“ 渔” ;授之以“ 渔” ,不如授之以“ 娱” ;授之以“ 娱” ,不如让学生自娱自乐。所以我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 教” ,也要“ 不教” ,如此“ 不教” 胜于“ 教” 。

“ 双减” 的理念已经在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定会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优化育人方式,全力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浸润在整本书阅读的百花深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赢在课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

[2]陈淑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 课外语文. 2020(04)

[3]姚小素.《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改进策略》[J].教师博览 . 2020

[4]王丽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 淮北师范大学. 2020

[5]李红霞.聚焦阅读 助力“ 双减” ——以《骆驼祥子》为例谈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语文世界(教师之窗)[J].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2022(4)

[6]常君.“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语文新读写[J].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