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深度学习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作者

王婉芳

晋江市紫华中学 362200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其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实验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素材。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常被动接受知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将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情境。深度学习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深度理解与应用,将其引入初中物理教学,有助于改变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升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深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营造真实情境

生活是物理知识的源泉,沪科版教材许多内容都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营造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教材“ 压强” 知识教学时,教师可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骆驼宽大的脚掌使其能在沙漠中轻松行走,而滑雪运动员穿上宽大的滑雪板不易陷入雪中;对比图钉尖与钉帽的不同设计,提问学生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意识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引发对压强概念的思考。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学生带着对生活现象的疑问,更易主动投入到深度学习中,深入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

(二)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虚拟情境

对于一些抽象、难以直接观察或操作的物理知识,多媒体资源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虚拟情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沪科版九年级教材 “ 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为例,电磁感应现象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理解。教师可通过播放发电机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展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动画中,用不同颜色标识导体、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使学生清晰看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配合相关实验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参与实验。这种虚拟情境的创设,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仅凭教师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的不足,为学生深度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搭建了桥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提升学习效果。

二、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设计递进式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 “ 浮力” 知识教学时,教师先提出基础问题:“ 将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为什么会漂浮?”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浮力的存在。接着,进一步提问:“ 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使他们通过实验或思考进行探究。在学生有一定认知后,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如何利用浮力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浮力、密度等知识,对知识进行深度整合与应用。通过这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学生的思维从简单的现象观察逐渐深入到知识原理探究,再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对浮力知识的深度学习,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其问题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专门的提问环节,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物理知识、实验现象、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等提出疑问。例如,在学习沪科版九年级 “ 功和功率” 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提出:“ 为什么汽车在爬坡时要减速慢行?这与功和功率有什么关系?”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尝试解答。若学生无法完全解决,教师再给予适当指导与启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三、开展深度实验探究,促进知识内化

(一)优化实验设计,提升探究深度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关键作用。教师应依据沪科版教材实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实验设计,提升实验探究的深度。例如,在沪科版八年级 “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中,传统实验仅探究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接触面积大小等因素对滑动摩擦力是否有影响。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如不同质量的木块、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弹簧测力计等),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准确测量滑动摩擦力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深入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探究与内化。

(二)组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协作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与团队精神,促进深度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例如,在沪科版九年级 “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连接电路,确保电路连接正确;有的负责测量电压和电流数据,认真读取并记录;有的负责计算小灯泡的电功率,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运算;还有的负责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如电路故障排查、实验数据异常分析等。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与相关物理知识,还能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提升物理学科素养。

结束语

基于深度学习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沪科版教材资源,从创设深度学习情境、运用问题驱动、开展深度实验探究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促进知识内化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茜。深度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4 (10): 30 - 32.

[2] 王昕祎。基于核心素养的沪科版初中物理深度教学实践 [J]. 物理教学探讨,2025 (02): 25 - 28.

[3] 张保茹。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探索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 (15): 45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