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3+证书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策略研究

作者

张木清

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3+证书高考近六年(2020-2025)作文命题的材料始终紧扣职业教育的特色,围绕传统文化、职业精神、科技创新等话题,体现出从“文化守护”到“技能赋能”的演变。本文将结合近年的真题,从材料分析、审题方法、立意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审题规律与立意方向。

一、近六年高考作文材料主题的演变与特征分析

1、2020 年作文材料以捏面人、剪纸等非遗技艺为载体,通过手艺人“手艺传到我这里不能断”的宣言,展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存续困境。

命题的深意:

(1)文化使命:强调技艺的传承不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加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2)价值冲突:通过“挣钱不多”与“坚守”的对比,揭示物质追求与精神信仰的辩证

2、2021 年作文材料以女排夺冠为切入点,通过郎平“永不放弃”的团队精神论述,强调集体主义与奋斗价值观。

命题的深意:

(1)职业精神:团队协作,是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核心要求。

(2)精神内化:要将“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内化为精益求精的职

3、2022 年作文材料通过社会上对娱乐明星与工匠、医护群体的不同舆论态度,进行职业价值评价标准的反思。

命题的深意:

(1)从众心理批判:在注重流量经济的社会形势下,人们普遍习惯了快餐式关注,而忽略了对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群体的持久性关注。

(2)群体心理的觉醒:每个平凡岗位的都应得到关注。

4、2023 年作文材料以邢小颖从职校生到清华教师的逆袭为案例,展现职业教育打破学历壁垒的可能性。命题的深意:

(1)教育公平议题:打破学历偏见,纠正“重普轻职”观念,诠释“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2)产业升级需求:技能型人才对“中国制造”的支撑作用,如精密模具制造中的职校生贡献。

5、2024 年作文材料中的青年用编程、互联网改造传统职业,如自动化养殖、电商助农,体现了“技能+创新”的双轮驱动。

命题的深意:

(1)技术赋能的思考:需辩证看待技术赋能的双刃剑效应。

(2)职业生态重构:传统职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6、2025 年作文材料中《技行天下》节目展现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强调“新职业”的社会价值。命题的深意:

(1)产教融合导向:新职业人才需具备“技术+产业”复合能力

(2)职业发展多元化:打破“蓝领—白领”二元对立,构建技能人才

纵观以上几年的材料,命题的主题从文化守护到技能创新,呼应“技能型社会”的建设需求;命题的价值导向从个体到群体赋能,体现了“工匠精神社会化”的趋势;命题的逻辑上,材料多采用“现象描述+观点提示”的结构,始终围绕“技能人才如何匹配产来需求”展开,考生要紧扣职教改革,明确命题者的深意。

二、审题方法

1、关键词提炼法

2020 年的材料中“手艺不能断”“文化和历史的味道”为核心关键词,需围绕“文化传承”与“职业使命”展开。标注材料中的重复词、评价性语句,如“舍不得”“连在一起”,提炼矛盾点。

2、多向辐射法

2022 年的材料涉及明星、工匠、医护等多元群体,可将材料拆解为多个子命题,分别从“舆论价值”“职业尊严”“社会需求”等角度切入,通过比较筛选最终聚焦“平凡中的伟大”。

3、因果分析法

2024 年的材料是“青年赋能传统职业的结果,审题时需分析原因,如技术发展、政策支持、个人选择等,进而论述技能创新是传统职业焕发新机的关键。

4、对比联想法

2023 年的材料中邢小颖的案例可与2020 年的手艺人进行对比,分析“技能传承”从个体本能的发展到系统培养的演变,强调职业教育对个体的作用。

三、立意策略:个人价值的升华需与时代相呼应

1、技能报国与社会责任

如2025 年的材料指向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社会现实,立意可以是“技能人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推手”。2、职业精神的多角度诠释

如 2023 年材料中的邢小颖连续七年获特等奖,充分体现了他在技能上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她着力将专业领域“大国工匠”元素融入课堂,用“工匠精神”感染学生,可以联系职业教育中,个体职业素养的身体力行。

3、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 2020 年的材料,“手艺传到我这里不能断” “我也想过转行。但是舍不得这种文化和历史的味道。”不能立意为简单的对传承的赞美,还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新技术的赋能,通过创新,让传统的手艺与进俱进。

四、审题示范

以 2024 年广东省3+证书高考真题材料为例:

近年来, 一大批青年人利用专业特长赋能传统职业。张柏铭将自己的编程技术用在养殖业中, 实现了自动化养殖;莫丽贤采用“互联网+农场+旅游”的新形式,带动了农场周边旅游的发展及其他 农产品的产业链的形成;杨成兰的“非遗+生活美学”为理念,以侗布织染技艺保护与传承为使命, 创立梦想工坊……他们让传统职业焕发了新的生雅,唱响了一首首壮丽的“青春之歌”。

审题步骤:

1、关键词提取:编程、互联网、传统职业、产业链、赋能。

矛盾分析:传统职业与技术革新的冲突与融合。

3、价值判断:技术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关键在于用技能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立意方向:

1、产业需求是技术赋能的的导向,要避免“为了创新而进行创新”。

2、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培养单纯的技术操作者,而是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标题:

《用代码编就田野新景象》《技能革命:从田间到云端》五、备考的方法与常见误区

1、定期进行材料多角度分析练习,全面分析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因果、递进、对比等关系,明确核心矛盾。

2、关注职教政策与新兴产业动态,积累大国工匠案例。

3、立意行文时,避免完全脱离材料,避免概念的混淆,如将“吃苦耐劳”等同于“工匠精神”,忽视工匠精神的创新突破内涵。

近几年作文命题的演变,本质上直接体现了职教从技能培养向价值引领的变化。考生需结合材料,紧扣职教本质,在审题立意中实现“技道合一”,才能有深刻的立意。

参考文献

1]谢明波《高考作文实战技法全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5-49

[2]教学考试杂志社《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通关》[M]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