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与实践研究

作者

袁明月 郑维芳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中学校 130401

农村留守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环境的缺失和社会支持的不足,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探索家校社协同机制,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家校社协同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

(一)资源整合机制

家校社三方在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强大的合力。教育资源方面,学校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丰富的教学设施,能够为留守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心理资源方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机构能够为留守中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社区资源方面,社区可以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和志愿服务,为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支持。

(二)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家校社信息共享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平台旨在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即时沟通,确保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分享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异常行为观察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反馈。家长则能借此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在家庭环境中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引导。同时,社区作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可以分享其在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与进展。

(三)责任共担机制

在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进程中,构建责任共担机制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家校社三方需明确各自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共同承担责任、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提供专业的教学和辅导。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与学校沟通协作。社区则应发挥其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为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

二、家校社协同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

(一)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则应主动承担起桥梁的角色,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家长开展讲座,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心理状态,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建议。这种双向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了全面提升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和社区应携手合作,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校可以安排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此外,艺术治疗等创意性活动也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社区则可以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宣传周、开设心理健康热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健康成长的环境。

(三)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为了给农村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心理健康支持,家校社三方应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支持网络。这一网络应涵盖多个层面,包括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确保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迅速获得专业指导;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为学生提供私密、安全的空间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此外,社区和学校还可以联合举办心理健康工作坊,教授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自发组建心理健康互助小组,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一个互助互爱的心理健康社群。

三、家校社协同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

政府在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鼓励和支持家校社三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与探索,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实践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这些政策可以包括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家校社合作项目的开展;制定心理健康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以及提供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家校社合作模式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推动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专业培训

为了提升家校社三方人员在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必须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家校社合作技巧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人员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并掌握实用的工作方法。同时,培训还应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模拟演练、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人员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家校社三方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2]。

(三)监督评估

为确保家校社协同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能够持续有效推进,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该机制应涵盖对实践活动设计、执行、效果等多方面的全面评估,通过定期收集数据、分析反馈,及时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督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基于评估结果,家校社三方应及时调整策略,优化实践方案,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

四、结论

家校社协同机制在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责任共担等机制,家校社三方可以形成合力,共同为农村留守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同时,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网络等实践措施,也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应继续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艺.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中学教学参考,2018,(15):59-60.

[2]尹迪秋.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144.

[3] 刘宗发, 冉汇真.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 教育评论,2012,(03):63-65.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 年度重点课题 ⋅+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ZD2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