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技术对县级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影响及应对

作者

毛阿拉腾图雅

和静县融媒体中心 841300

1 引言

在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新闻采编、编辑审核、内容分发等环节。尤其是县级媒体,由于人力资源相对有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智能新闻推荐、数据分析、自动写作、语音识别、AI 视频剪辑等技术的应用,使新闻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影响了记者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在此背景下,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县级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以及如何在智能化新闻环境中保持和提升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现状,结合县级记者的工作特点,探讨其对新闻敏感性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确保人工智能成为新闻生产的助力,而非削弱记者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2 人工智能技术对县级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影响

2.1 新闻线索获取方式的变革与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闻线索的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上,县级记者主要依赖深入基层采访、观察社会动态、建立线人网络等方式发现新闻线索,而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数据挖掘、社交媒体监测、舆情分析工具已成为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手段。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记者可以快速发现社交媒体上的突发新闻线索;通过智能舆情监测工具,可以实时追踪某一事件的传播趋势。然而,这种技术优势也带来了潜在问题:记者可能对“ 推荐” 的新闻线索产生依赖,而忽视了深入社会一线挖掘真正具有价值的新闻。过度依赖技术推荐,可能导致新闻视角的同质化,使新闻敏感性被动化。

2.2 新闻判断与报道决策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介入新闻采编后,新闻价值判断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新闻判断依靠记者的个人经验、职业素养、社会洞察力,而如今,点击率、阅读量、社交媒体互动数据等智能分析指标在新闻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县级媒体中,许多新闻报道的选题已开始依赖热点数据分析,以迎合受众兴趣,而非基于公共价值进行筛选。这种趋势可能导致县级记者更倾向于选择“ 高热度” 内容,而忽视那些同样重要但关注度较低的基层问题,进而影响新闻工作的公共价值取向。此外,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容易形成“ 信息茧房” ,让记者难以接触到与主流热点不同的社会声音,削弱其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2.3 新闻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新闻生产的速度和规模大幅提升。自动化新闻写作工具(如新华社的“ 媒体大脑” 、腾讯的“ 梦写手” )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生成结构完整的新闻报道,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然而,这种效率提升的背后,也可能导致记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例如,在体育赛事报道、天气预警、股市分析等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生成标准化内容,使记者在这些常规报道中失去主动性。同时,县级记者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写作时,可能更倾向于复制和调整AI 生成的内容,而非主动进行深度调查和独立报道。长此以往,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可能逐渐退化,导致新闻内容缺乏个性化思考和独立判断。

3 县级记者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提升新闻敏感性的策略

3.1 强化数据素养与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能力

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县级记者应提升自身的数据素养,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工具,以增强对新闻线索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数据素养不仅包括对大数据、算法、智能推荐机制的理解,还包括如何辨别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

防止被算法误导。

县级记者可以通过学习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智能舆情分析等技术,在新闻线索筛选时做到去伪存真,避免仅依赖人工智能推荐新闻线索。例如,在使用智能舆情监测系统时,记者应具备辨别信息真实性、识别情绪倾向、分析数据异常的能力,而非简单依赖热度排名决定报道方向。此外,记者还应掌握新闻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Excel 数据透视表等),以提升数据新闻写作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能力。

3.2 结合人文思维提升新闻价值判断能力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高效筛选新闻线索,但其无法取代记者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洞察力。县级记者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在新闻决策中坚持公共价值优先,避免陷入“ 流量至上” 的误区。

记者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调研、加强政策解读能力、拓展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度。例如,在报道某一突发事件时,记者不能仅依赖数据热度,而应结合政策背景、社会影响、历史发展脉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确保报道具有深度和指导意义。此外,记者还应注重多元化新闻视角,防止因算法推荐而陷入信息同质化,影响新闻敏感性的全面性。

3.3 拓展调查采访技能以增强深度报道能力

人工智能在常规新闻生产中可替代记者进行数据整理、文本生成、舆情分析,但在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方面仍然依赖记者的主动性。因此,县级记者需要加强调查采访能力,提升对新闻事实的敏感度。

记者可以通过强化实地采访技能、深挖新闻背景、增强信息核查意识,培养独立新闻判断能力。例如,在报道民生热点、社会治理问题、基层政策落实情况时,记者应主动深入社区、乡镇,进行现场走访,而不仅仅依赖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分析。此外,记者应加强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的沟通,拓宽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敏感性来源的多样性,从而避免技术推荐的局限性。

3.4 构建“ 人机协同” 模式实现新闻敏感性优化

人工智能并非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对立面,而是可以成为记者的辅助工具。因此,县级记者应主动探索“ 人机协同” 模式,既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文本整理方面的优势,又保留记者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通过“ 人机协同” 模式,记者可以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提升新闻敏感性,而非被动接受算法的筛选和推荐,确保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价值导向。

4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新闻生产模式,对县级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提高了新闻线索获取的便捷性、优化了新闻生产流程,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新闻判断依赖技术、记者独立敏感性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县级记者需要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在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丧失独立思考和社会洞察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县级记者的角色将更加多元化,新闻敏感性培养的方式也将持续演变。如何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构建更科学、高效的新闻敏感性训练体系,将成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伟, 李志强. 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模式的影响研究[J]. 新闻与传播, 2021(3): 45-52.

[2] 陈晓东, 刘海峰, 赵磊. 媒体融合背景下县级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培 养路径[J]. 传媒观察, 2020(4): 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