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工程运行状态监测与分析

作者

付青华 张瑞文

山东亿九电气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200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安全。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电力物联网建设加速,电网结构日趋复杂,传统基于人工巡检和定期检修的运维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实时性、精准性的管理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力工程状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当前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涵盖 SCADA、PMU、在线监测装置等多源异构信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状态特征并实现智能分析成为行业研究热点。本文聚焦大数据驱动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智能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突破传统阈值告警的局限性,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的精准评估和故障的早期预警。研究成果对于提升电网运维效率、保障供电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一、大数据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基础

(一)电力系统大数据特征分析

电力系统大数据具有多源性、高维性、实时性和强关联性等核心特征。数据来源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全环节,包括 SCADA 系统采集的电网运行参数、PMU 提供的同步相量测量数据、智能电表的用户负荷曲线、巡检机器人获取的设备图像、气象环境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在时序上呈现高频采样特性(如 PMU 数据可达每秒 100 帧),在空间上覆盖广域分布的设备节点,形成海量时空关联数据集。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如电压、电流等监测数值)、非结构化数据(如设备红外图像、故障录音)以及半结构化数据(如 XML 格式的故障日志)。数据质量面临噪声干扰、缺失值、异构系统兼容性等挑战,需通过滤波修复、数据对齐等技术预处理。

(二)关键技术体系

电力大数据处理依赖分层技术体系:在数据采集层,需解决多源异构设备的协议适配问题,例如通过 OPC UA、IEC 61850 等标准协议实现设备互联,并利用边缘计算节点完成数据本地聚合与压缩传输。在存储层,针对时序数据的高吞吐特性,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如InfluxDB、TDengine)优化时间戳索引,结合 HDFS 存储非结构化数据。计算层需区分实时流处理与离线分析场景,前者依托 Flink 或 Spark Streaming 实现毫秒级异常检测,后者基于Spark MLlib 或 TensorFlow 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层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孤立森林或 LSTM 的异常检测算法、结合图神经网络的拓扑故障传播分析、以及基于联邦学习的跨区域数据协同建模(满足数据隐私要求)。

二、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一)系统架构设计

电力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采用“云 - 边 - 端”协同架构,实现数据高效采集、实时分析和智能决策。在端侧,部署各类智能传感器(如振动传感器、局部放电检测仪、红外热像仪等)和嵌入式监测终端,负责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初步滤波。边侧由分布式边缘计算节点组成,部署在变电站或区域集控站,承担数据本地存储、实时计算和快速响应任务,如基于轻量化模型的异常检测和故障预判,减少云端传输延迟。云端构建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利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如 Spark、Flink)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如深度学习、知识图谱)实现设备健康评估、故障预测和运维策略优化。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各功能模块解耦,通过 RESTful API 或消息队列(如 Kafka)进行数据交互,确保灵活扩展和高可用性。

(二)核心功能模块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包括实时数据采集、状态特征提取、智能诊断与决策支持。数据采集模块支持多协议适配(如 IEC 61850、MQTT),实现设备数据的标准化接入,并具备断点续传和数据补采能力,确保数据完整性。状态特征提取模块采用信号处理技术(如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和深度学习自动编码器,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如振动频谱、温度梯度、局部放电幅值),降低数据维度并增强可解释性。智能诊断模块集成多种分析模型,包括基于随机森林的设备劣化程度分类、基于 LSTM 的故障趋势预测,以及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故障传播分析,实现多维度综合评估。决策支持模块结合专家知识库和强化学习算法,生成最优运维建议(如检修优先级排序、备件调度方案),并通过可视化界面(如 3D 数字孪生、AR 巡检辅助)直观呈现分析结果,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响应。系统具备自学习能力,通过在线模型更新机制持续优化诊断精度,适应电力设备动态运行环境。

三、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分析方法

(一)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

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突破了传统模型分析的局限性,通过挖掘海量运行数据中的隐含规律实现精准故障识别。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如 XGBoost、LightGBM)通过特征重要性分析筛选关键指标,构建故障特征库,实现变压器油色谱异常、电缆局部放电等典型故障的快速分类。深度学习模型在处理高维时序数据时展现出显著优势,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可有效提取电压电流波形中的局部特征,结合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Attention)能够捕捉故障前后的时序依赖关系,在复合故障诊断中准确率达到 98% 以上。针对数据不平衡问题,采用生成对抗网络(GAN)进行少数类样本扩充,结合代价敏感学习提升小样本故障的识别率。知识图谱技术将设备拓扑关系、历史故障记录等结构化信息融入诊断模型,增强复杂故障场景下的推理能力。在线诊断系统采用模型轻量化技术(如知识蒸馏、参数量化)确保实时性,结合不确定性量化方法输出诊断结果的可信度评估,为运维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设备健康状态评估

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构建了从单点检测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分析体系。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健康指数(HI)模型综合电气参数(绝缘电阻、介质损耗)、机械特性(振动频谱、声纹特征)和环境因素(温湿度、污秽度),采用熵权 -TOPSIS 方法实现量化评估。深度生存分析模型(如 DeepSurv)利用设备历史运维记录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通过 Weibull 分布拟合考虑个体差异,预测误差控制在 5% 以内。迁移学习技术解决新投运设备数据稀缺问题,通过源域设备(如同型号变压器)知识迁移实现早期健康状态评估。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设备虚拟镜像,实时同步物理实体数据,通过仿真推演评估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退化轨迹。评估结果采用健康状态矩阵可视化呈现,划分正常、注意、异常、危险四个等级,并关联维护策略库推荐最优检修方案,实现从状态监测到预测性维护的闭环管理。

(三)系统级运行优化

系统级运行优化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算法提升电网整体运行效能。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负荷预测框架在保障数据隐私前提下,聚合各区域用电特征,96 点短期负荷预测误差低于 2.5%, 。多目标优化算法(如 NSGA-III)协调经济性与安全性指标,求解最优潮流问题,在考虑新能源波动的场景下降低网损 8%-12% 。图神经网络(GNN)建模电网拓扑结构,识别脆弱节点并优化网络重构方案,提升 N-1 故障下的供电可靠性。基于强化学习的电压控制策略通过深度 Q 网络(DQN)自主学习动态调整策略,将电压合格率提升至 99.9%, 。运行数据关联分析发现设备群组协同运行规律,构建设备组合健康度指标指导协同检修计划制定,减少停电时间 30% 以上。

四、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一)实验环境搭建

本研究基于某省级电网实际运行环境构建实验平台,硬件配置包含分布式数据采集节点2000+ 个,覆盖 500kV 至 10kV 各电压等级设备,部署边缘计算网关 156 台(搭载 NVIDIAJetson AGX Xavier),云端采用 Hadoop+Spark 混合架构,配备 256 核 CPU 和 8 块 Tesla V100GPU 的计算集群。数据层整合SCADA 采样数据(1 秒级)、PMU 同步向量数据(100 帧/ 秒)、巡检机器人红外图像(每日 2TB)及气象环境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总规模达 3.2PB 的电力设备全息数据库。实验平台采用容器化部署(Kubernetes+Docker),实现分析模型的弹性扩展与灰度发布,通过 OPC UA 协议实现与现场设备的实时交互,数据延迟控制在 50ms 以内。安全防护体系包含量子加密传输通道和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存证机制,确保实验过程符合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平台同步搭建数字孪生仿真环境,采用 RTDS 实时数字仿真器构建200 节点测试电网,支持算法验证与实际部署的无缝衔接。

(二)典型应用场景

在 500kV 智能变电站主变状态监测场景中,系统实时分析油色谱数据(H2、C2H2 等 8种特征气体)、顶层油温、振动信号等 32 维特征量,基于改进的深度置信网络(DBN)实现潜伏性故障早期预警,成功识别出传统方法漏检的 3 起匝间绝缘劣化案例。针对输电线路山火风险预警,融合卫星遥感数据(MODIS 火点监测)、微气象站数据(温湿度、风速)及历史山火记录,构建时空图卷积网络(ST-GCN)预测模型,提前 2 小时预警准确率达 91.7%. 。在配电网层面,基于台区智能电表数据(15 分钟采样)和用户报修记录,采用联邦学习框架构建电压暂降溯源系统,准确定位某工业园区电压波动源为电弧炉负载,定位时间从传统72 小时缩短至 45 分钟。新能源场站场景中,针对光伏组串故障,部署无人机红外巡检图像分析系统(YOLOv5 改进模型),缺陷识别F1-score 达0.93,较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20 倍。

(三)性能评估与对比

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关键指标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案:变压器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8.3% (传统油色谱分析为 85.2% ),且实现故障类型细分(9 类细分故障识别);设备健康状态评估的RUL 预测平均绝对误差(MAE)降至 4.2% ,较传统 Weibull 分布方法(MAE 8.7% )精度提高近 1 倍。在计算效率方面,基于边缘计算的实时分析延迟为 38ms (云端方案平均210ms),满足继电保护级实时性要求。系统级优化使某区域电网的峰谷差率降低 14.6% ,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 9.8% 。对比国际同类研究,本方案在 IEEE 39 节点测试系统中的故障定位速度(0.28 秒)较MIT 研发的TopoX 算法(0.51 秒)提升 45% ,且在多源数据融合规模(支持12 类异构数据并行处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大数据的电力工程运行状态监测与分析体系,通过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采集、边缘智能计算和云端深度分析技术,实现了电力设备从实时监测到预测性维护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改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在变压器故障诊断、输电线路山火预警等典型场景中表现出色,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8.3% ,预警响应时间缩短80%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该技术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状态监测的精度和时效性,更通过数字孪生辅助决策使电网运行优化效果提升 14.6% ,运维成本降低 23% 。研究成果验证了大数据技术在电力系统运维中的实用价值,为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随着 5G 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本方法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电网协同优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明哲 , 王雪峰 .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3,47(5):112-119.

[2] 张伟强 , 刘志远 , 陈国栋 . 大数据驱动的智能电网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2,42(3):987-996.

[3] 周晓峰 , 吴志刚 , 李红梅 . 基于数字孪生的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J]. 电网技术 ,2023,47(8):3125-3134.

[4] 黄志强 , 王立新 , 孙伟民 .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J]. 电力建设 ,2022,43(6):1-10.

[5] 徐海涛 , 赵明宇 , 郑晓峰 . 基于联邦学习的电力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3,21(4):56-64.

[6] 陈光明 , 吴晓峰 , 林志强 . 智能电网中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2,50(15):1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