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优化作业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李凌凌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中心小学,528216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长方体和正方体课题作业优化问题,通过分析现状困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富有趣味性作业策略,整合学科资源开发实践路径,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合理作业设计能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兴趣及空间几何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和认知能力提升,为“双减”政策实施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业优化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全面推行,小学数学作业减量提质成为教育改革重点方向。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其抽象概念理解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一直是教学难点。现行作业设计通常停留于机械练习层面,缺乏实践性与创新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立足“双减”要求,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探索作业设计优化路径,构建多元实践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提升学习效果。

一、分析问题情境,构建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业优化策略

当前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作业普遍存在题量过多、类型单调、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习题集中于机械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缺乏与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常感到枯燥无趣。针对这些问题作业优化设计需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注重情境创设。引入生活化情境让学习内容贴近现实。如借助教室、校园建筑物或家居用品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增强概念感知。设计层次性问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基础层面安排识别几何体特征任务;提高层面设置计算题目;拓展层面则引入比较复杂空间想象任务,如剖分、拼接等。

融入趣味性元素激发学习热情。设计制作纸盒、魔方等动手操作任务,让学生在玩中学;或引入数学故事设计解决生活问题任务。必须实现作业量减负增效,精选题目确保每道题目价值。作业设计应聚焦核心能力培养,既关注计算能力更重视空间观念发展、实际应用能力提升。通过问题情境分析构建起包含生活化、层次化、趣味化且精简高效作业体系,既能减轻负担又能强化学习效果。明确作业目标导向,每项任务应有明确目标指向避免盲目堆砌,确保每道题目都服务于空间观念的核心素养培养、计算能力提升或应用能力发展等教学目标,使作业设计更具科学性。

二、整合学科资源,落实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业实践路径

整合多元学科资源,构建长方体和正方体主题作业实践路径,从材料应用、方式拓展及时空安排三个维度展开。拓展作业材料资源。除传统纸笔作业外充分利用实物操作材料,如纸张、泡沫板、木块等,让学生亲手制作各种规格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借助数字技术资源辅助学生探索几何体性质;引入生活实物资源,如包装盒、魔方等,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实际问题。创新作业方式形式。探究性作业设计校园长方体大搜索活动,记录校园内各种长方体尺寸数据并分析比较;项目化作业围绕设计环保包装盒主题,让学生应用长方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作性作业通过小组共建几何体城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综合性作业融合美术学科,设计制作创意几何体装饰品,实现跨学科融合。

科学安排作业时空。遵循减量增质原则,预习性作业安排观察记录生活中几何体,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巩固性作业聚焦核心问题,精选适量习题;拓展性作业则考虑长期项目设计,如一周期限几何体手工制作,避免短期集中负担。应充分考虑作业完成场域多样化,课内预留适量时间完成部分练习,确保学生理解;家庭作业则侧重于观察记录、实物制作等适合居家环境任务;社区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应用几何知识机会。通过多元资源整合,作业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既能减轻学习压力又能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突破传统模式,创新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业评价体系

传统作业评价通常局限于结果导向,仅关注答案正确与否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创新评价体系应突破这一局限,构建多元立体评价模式。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全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操作实物、测量数据、绘制图形等环节表现,评估其空间思维发展状况;收集学生思考草稿、解题步骤,分析其推理逻辑;设计思维导图或学习日记让学生记录学习感悟,展示认知变化。实施多主体参与评价。教师评价基于专业视角,关注知识理解准确性及技能掌握程度;学生自评促进反思增强学习主动性;小组互评通过同伴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家长参与评价关注学生居家实践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合力。

拓展评价维度内容。认知维度评估概念理解、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情感维度关注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养成;实践维度考察动手操作、实际应用能力;创新维度重视问题解决多样性、思路独特性。创新评价方式手段,采用作品展示法,如几何体模型制作、创意设计作品等;情境测试法,设计贴近生活情境问题考查应用能力;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各阶段作业成果形成成长记录;数字化评价,借助教学平台记录学习数据分析进步轨迹。建立评价反馈改进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改进建议,指导后续学习方向促进教学相长。通过评价体系创新不仅能客观评估学习效果,更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双减”政策下减负提质目标。

结论:通过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业现状,构建情境化问题设计策略,整合多元学科资源拓展实践路径,创新多维度评价体系形成完整作业优化方案。作业设计应注重生活情境引入,问题层次化设置,趣味性元素融入;作业实践需整合多样化资源,创新形式方法科学安排时空;评价体系则应关注过程、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考察。这些举措能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兴趣及空间几何思维能力,实现“双减”政策下作业减量提质目标。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作业个性化设计及智能评价方向,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申燕慧.“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滨河实验学校;,2024:10-12.

[2]王钢.“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6):22-25.

[3]王慧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12):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