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陈鹏旭
重庆市第九十五初级中学校 400084
引言: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核心素养导向成为主流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完成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帮助学生综合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有着丰富的情节,立体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小说教学的巨大优越性,引导学生在虚构的故事世界中分析矛盾冲突,解读人物心理,从而进行质疑反思辩证思考。然而当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设计,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分析与质疑的动力。因此深入研究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既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现实需求。
一、创新文本解读方式,激发批判思维意识
在教学革新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传统文本解读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单一视角,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培养从不同立场审视文本的意识。或者进行跨文本比较阅读,结合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作者的创作核心,通过追问具体问题促使学生打破对单一文本的固化认知。
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传统视角进行文本解读,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不同组的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进行演绎,A 组以孔乙己的视角撰写《科举落第后的最后独白》,而 B 组模拟掌柜的账本记录从商业利益角度分析其对孔乙己笑骂式接纳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C 组则可以以短衣帮口吻创作街谈巷议的对话录,挖掘底层民众对封建制度的无意识认同。在拓展延伸时,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现象作为对照如小镇做题家使学生跳出历史语境,实现文本解读与现实反思的联结。在对比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叙事透镜分析法设计双栏对比表,使学生根据表格梳理两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小说内核,有效打破学生对单一叙事模式的惯性认知。
二、创设开放问题情境,搭建思维发展支架
在教学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小说内容创设情境提出贴近生活的两难问题,促使学生在权衡利弊中突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发展辩证思考能力。或者进行悬念式问题链引导,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推动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的趋炎附势本质培养质疑与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搭建思维发展框架[1]。
例如在《骆驼祥子》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存抉择”情境:“如果你是祥子,在经历了三起三落,此时遇到愿意资助你重新买车的‘慈善家’,但对方要求你加入地下赌场当打手,你会如何选择?”学生需结合小说中祥子从勤劳车夫堕落为行尸走肉的过程,以及 20 世纪 20 年代军阀混战底层人民求告无门的社会背景,权衡“尊严与生存”“道德与现实”的矛盾。通过辩论,学生能深刻理解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异化作用,突破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或者在《项链》教学中,教师以“玛蒂尔德用十年青春偿还假项链,这个结局最讽刺的地方在哪里?”为核心问题,构建递进式问题链,结合系列问题学生不仅能深入剖析小说“反讽”的艺术手法,更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反观现实培养批判性地审视社会现象的能力[2]。
三、开展思辨课堂活动,深化批判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内容的讲解,而且可以进一步开展思辨性的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围绕小说内容展开辩论,在这一活动当中正反双方需从文本中提取论据,在驳斥对方观点的过程中培养逻辑论证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文本重构与续写的课堂活动,教师布置续写任务,学生需基于对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理解,合理想象情节走向并说明创作意图,不仅能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批判原文本的叙事逻辑发展创造性思维[3]。
例如在《祝福》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鲁镇人是否应为祥林嫂的死亡负责”展开辩论,正方以“众人的冷漠与封建礼教合谋”为论点,援引文中情节指出鲁镇人通过语言暴力和精神压迫,将祥林嫂推向绝境。反方则从“个体认知局限”角度反驳,提出鲁镇人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柳妈提供的“捐门槛”建议本质是出于善意,只是受限于时代观念。而在《最后一课》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如果普鲁士军官禁止阿尔萨斯人学习法语的命令被撤销”的续写任务。学生需结合小说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以及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重构故事走向。学生在创作中需反思原文本对“爱国”的单向度表达,通过情节创新探讨文化传承与政治权力的复杂关系,实现对经典文本的批判性再创造[4]。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路径,更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新时代思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文本解读方式,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以及开展思辨性课堂活动,小说阅读教学得以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成为激发学生质疑精神逻辑推理与创新表达的重要场域。未来的教学实践需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与课堂把控力,引导学生建立基于文本证据的理性思考,将批判性思维的种子深植于语文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佳蓓 . 初中语文少年视角类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及教学实施研究[D]. 西南大学 ,2024.
[2] 蓝香勤 . 初中语文现代小说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 [J]. 考试周 刊 ,2024,(39):55-58.
[3] 王婍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古典小说阅读教学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4.
[4] 黄赵伊 .“境脉”观照下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深度教学 [J]. 语文世界 ,2024,(2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