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下开展课堂教学的思考

作者

李凤章

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六小学

2022 年 4 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已经实施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如何从信息技术迈向信息科技?如何将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质的内涵落实到课堂上?如何落实信息科技新课程理念?通过多节教研公开课的观察,笔者思考了以下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常常以信息技术学科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中心。但是,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注意到很多公开课教案只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方面内涵)进行教案设计,也有一些公开课把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教案设计导向。

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所强调的是技术的应用,这种应用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而信息科技则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以及创新能力。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学科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所表达的内涵相符,而计算思维则能够更加精准地描述学科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所体现的信息社会责任意义一致。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展开探究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提到提倡真实性学习,这一点笔者在新课标推行近一年多的时间里也确实观察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开始采用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入方式,在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授课。

比如,在公开课《AI 助力垃圾分类——KNN 算法应用》中,老师通过低年级学生无法准确说出垃圾名称种类,需要借助摄像头识别垃圾分类,从而引入 KNN 算法应用。又比如在公开课《闪闪发光的机器人》中,老师通过机器人在夜间巡逻中,经常发生与人相撞的事故,需要学生通过点亮机器人身上的灯光解决这个问题。

这几节公开课均是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入讲课,不仅激发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而且使同学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产生成就感,还贯彻信息科技学科新课标提倡真实性学习的思想。

三、落实引导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新课标的推行使得引导式教学在公开课中随处可见,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上公开课《蜜蜂历险记》时,教师通过要求同学们自己找出FLASH 引导线动画制作不成功的原因,发表意见,促使同学们积极地去想问题、去表现问题,而非直接向同学们说出回答。无独有偶,公开课《七彩律动声控》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讲搭建方法、指导学生分组独立构建机器人、然后通过提示等形式,指导学生查找机器人不按鼓掌声亮起来的原因。再比如公开课《玩具小车设计大赛》,将小组协作学习与探究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获得丰富的知识。

通过观察这几节公开课,笔者深深感到,要落实引导教学不难,关键是要善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能。为此,教师需要巧妙地应用多种策略和技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态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引导思考和激发兴趣等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启迪与创新。课堂的真正主体是通过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来实现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实施引导教学并不仅仅是一项活动,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有效地坚持和持续优化。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教学策略让学生更深刻地参与到课堂中。只有真正将引导教学落在实处,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体,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教学才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味,学习效果也才会得到切实提升。

四、科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以信息科技的实践应用为切入点,可以较好的辅助学生对科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

在公开课《闪闪发光的机器人》中,教师利用虚拟平台搭建实验操作,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原理实践,让学生对科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在公开课《AI 助力垃圾分类——KNN 算法应用》中,老师则通过使用摄像头、麦克风以及编程平台来构建实验操作。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可以亲身体验如何应用 KNN 算法进行垃圾分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算法原理及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公开课《七彩律动声控》中,学生通过自己编写程序、动手搭建机器人,真正做到软硬件结合的实际应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际操作中,从而培养了实践动手的能力。同时这一实际应用也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些公开课的课程内容都体现了新课标中的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的学科理念,就是既注重科学原理,又注重实际应用。通过适当的虚拟环境或实际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科学原理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多元化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评价越来越多元化。在我们常用的课堂评价中,一种方式是通过小组比赛来进行过程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加分。此外,教师会设定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最终教师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广泛使用了其他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

公开课《火灾急救援闯出生命“线”——制作引导层动画》,教师通过使用 UMU 平台,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公开课《智能导航助力红色之旅》上,老师们通过易课堂软件对教学情况进行了实时的反馈。该软件能够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进展、讨论内容以及答题准确率。这种实时反馈功能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识别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和高效。

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相互促进。通过不同的评估方式,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方式进行反思和提高。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一年有余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积极参加了教研公开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将新课标推行之后,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加以讲述,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通读新课标,力求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贯彻学科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从而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熊璋. 义务教育解读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22 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锋 .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022 年版小学信息科技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