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档案化路径

作者

朱贝

汶川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并与其生活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与此有关的各种实物、场所,活态传承则是指在活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而档案化是记录、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有效手段,为活态传承建立稳固基础。

一、完善档案收集机制

非遗项目档案收集是非遗档案化工作的基础。它在非遗项目档案化工作的基础上应从拓宽收集渠道入手,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蕴含的技艺性、表演性、仪式性内容之外,还需广泛收集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外围内容资料。比如,要搜集非遗项目诞生的历史背景,其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同时,有关的民俗资料也不可忽视,还有与非遗项目紧密相关的人员,也就是传承人群的生活状态等方面的资料都应纳入收集范畴。这些外围资料是非遗项目依存于一种文化生态,有着还原与重建非遗项目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价值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形成更加完整与丰富的非遗项目档案,这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与立体化的非遗项目档案 [1]。

此外,应鼓励社会各界加入到档案搜集行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散落于民间,依靠政府机关或科研部门力量来进行搜寻既没有完全涵盖性,也不具社会性,因此有必要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动员民间组织、专家学者、志愿者及当地社区群众参与到调查走访和档案资料搜集工作中来,要广泛收集,及时掌握,更加及时地发现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同时可以组织褒奖和嘉奖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以积极挖掘文化现象,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鼓励群众提供线索和材料,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热情和自觉性。

二、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的规范性,是切实保护非遗档案,提升其抢救性归集、有效性保管和高效运用成果的关键前提。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非遗档案建设工作的规范标准,以统一各地区、各部门非遗档案建设规范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各非遗档案建设的系统性、有序性和可检索程度,也有利于实现非遗档案的跨地区、跨部门资源整合及档案互通交流、信息交流的实现,使非遗档案从零散性向规范化转变,由无序化向秩序化转变。

此外,安全保管作为档案保管的基本工作要切实做好。因为非遗档案多具有文本、照片、音像、影像等多种材料载体,有着特殊的保存环境和技术要求,所以要及时优化保管档案,采取电子化的存档方式,建设保存的安全牢靠的档案数据库,同时要建立异地的备份档案资源,确保不会由于恶劣环境以及技术失误、人为灾害等而导致档案丢失。对于有保存原始性的实物档案,也要建造恒温恒湿等规范的保管馆,达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周期。

三、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提升档案利用价值是档案化的核心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是要让重要资源从“沉睡”中“活”过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传承活态活动。对此,应出台科学完备的档案开放制度,在不侵犯知识产权、不泄露文化机密、不损害传承人正当利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向社会民众开放部分非遗档案的开放性资料。通过制定分级与限定性的利用制度及相应档案利用管理、规范,在维护档案的安全、合法使用的同时,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与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非遗、认识了解、研究探索非遗。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档案开发利用的方式,丰富非遗文化传播路径与形式,比如将档案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网课、交互网页、文化纪录片、短视频等,丰富传播手段,提升传播趣味性与代入感;或将档案转换成 VR 展厅、数字博物馆等可沉浸感参与互动的体验产品,做到不出门“走进”非遗、了解非遗。

四、促进档案与活态传承的深度融合

档案与活态传承的有效结合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是档案服务功能的拓宽以及非遗在现实生活延续力的提升。首先要构建档案与活态传承的互动过程,将档案不再作为静态、封闭的记录,变成开放、流动和根据活态传承的演变而发展的资源与数据库,传承人在常态实践活动中的技艺更新、创作过程、创新技艺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档案进行记录和归档,以此形成“实践—记录—反哺—再实践”的循环。活态传承非遗的典型路径之一是建立传承人工作室档案,档案内容有传承人的教学活动、创作和展演活动等,不仅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原始参考信息,也有利于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2]。

其次,引导非遗档案资源走进学校教育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工程的重点措施之一。根据非遗档案资源开发适合学校教育体系的课程及教育资源,面向不同年龄层学生,将其融入学校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使青少年与社会成员在学习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通过采用多媒体、网络手段开设线上非遗课堂、虚拟非遗馆、体验活动,使档案资源具备阅读性、参与性与趣味性,提高学习的效度。

结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档案化路径在非遗活态传承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持续不断地去拓展和完善档案化路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正实现可持续传承。

参考文献:

[1] 齐可欣 , 谷秀洁 . 以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播创新 [J]. 新闻世界 ,2025,(06):111-113.

[2] 傅红梅 . 非遗档案文化传承与中华文脉赓续的关系研究 [J]. 山西档案 ,2025,(06):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