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作者

薛扬禹

四川公路桥梁有限责任公司 51092119911227313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各类大型建筑工程不断涌现。然而,复杂的施工环境、多样的施工工艺以及大量流动人员的参与,使得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发生安全事故近千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构建与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对保障施工安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存问题

2.1 安全意识普遍薄弱

部分施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存在违规操作现象。例如,在某高层建筑施工中,曾因工人未正确系挂安全带,导致高处坠落事故发生。同时,部分管理人员过于注重工程进度和经济效益,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未将安全理念融入工程管理全过程。

2.2 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建筑工程安全法规,但部分企业未能将其有效转化为可落地的内部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安全责任未细化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工作常走过场,使得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2.3 培训教育效果欠佳

企业开展的安全培训内容多局限于法规条文解读,缺乏结合实际施工场景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培训。培训方式也较为单一,以集中授课为主,难以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导致培训后员工安全技能提升不明显,无法满足施工现场安全需求。

2.4 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

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种类繁多,涉及设备、用电、高空作业等多个方面。部分企业隐患排查工作不全面、不深入,对已发现的隐患整改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致使隐患长期存在,成为安全事故的潜在诱因。

三、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3.1 明确安全管理目标

企业应依据自身实际和项目特点,制定清晰、量化的安全管理目标,如将重伤及以上事故发生率控制在 0.1% 以内、轻伤事故发生率控制在 1% 以内等。同时,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至各部门、各岗位,形成全员参与、责任明确的安全管理格局,并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与调整。

3.2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以国家相关法规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建立涵盖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应急救援制度、安全绩效考核制度等在内的完整制度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定期对制度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工程变化。

3.3 强化安全培训教育

制定分层分类的安全培训计划,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施工人员等不同岗位需求,设计相应培训内容,包括法规解读、操作技能、事故案例分析、应急演练等。采用多样化培训形式,如线上课程、线下实操、模拟演练、案例研讨等,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加强培训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挂钩,确保培训效果。

3.4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组建专业的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检查内容涵盖施工设备、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消防安全等各个方面。制定详细的隐患排查清单和标准,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并建立隐患治理台账,实现闭环管理。设立隐患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隐患排查工作。

3.5 完善应急预案与演练

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制定涵盖火灾、坍塌、触电、高处坠落等常见事故类型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救援队伍、物资设备、响应流程和事故处理程序。定期组织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演练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优化。

四、安全管理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定期召开安全管理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部署阶段性安全管理工作任务,确保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2 保障安全资金投入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确保专款专用。安全费用主要用于安全防护设施购置与更新、安全培训教育、安全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物资配备等方面。同时,加大对安全技术研发和先进安全设备应用的投入,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水平。

4.3 强化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配备专业的安全检查人员,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按照安全法规和标准规范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和期限,并跟踪复查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加强对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4.4 推进信息化管理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预警。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安全检查记录、隐患整改情况等信息的实时上传与查询,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五、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效果评估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包含安全事故发生率、隐患整改率、安全培训覆盖率、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率、安全投入到位率等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并根据各项指标对安全管理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权重,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准确地反映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5.2 选择科学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定性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员工访谈、专家评审等方式,了解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态度等;定量评估则对各项评估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综合定性与定量评估结果,全面、客观地评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5.3 定期评估与持续改进

制定定期评估计划,建议每半年或一年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时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六、结论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通过明确安全管理目标、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培训教育、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应急预案与演练、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并辅以有效的实施保障措施和效果评估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企业经济效益。在未来发展中,建筑企业应持续探索创新安全管理模式,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佳 .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与优化研究 [J]. 消费电子 ,2025(2):254-256.

[2] 季城 , 孙伟棠 .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J]. 模型世界 ,2025(13):160-162.

[3] 薛鹏飞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J]. 装饰装修天地 ,2018(1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