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陈丰
身份证号码: 4088319900125393X
摘要:建筑形式的复杂化、功能的多元化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挑战,采用传统的设计流程和管理模式难以兼顾安全性、经济性、创新性等目标,不但会产生安全隐患,而且会影响资源利用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相对于其他专业,BIM技术在结构设计领域发展缓慢,需要加强探索研究。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前言:BIM技术通过对建筑物功能特性进行详细地数字表示,改变了建筑结构设计。这项技术加强了建筑师、工程师和承包商之间的协作,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BIM 可以将不同的设计学科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模型中,从而实现更好的可视化,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冲突,以此支持建筑设计实践,这有助于优化资源利用,不断降低成本。
1建筑结构设计中 BIM 技术的特点
1.1共享性
建筑信息模型可作为共享平台,将建筑信息集成在一起,包括几何数据、参数设置、构件属性等,使得设计团队可在同一模型中协同工作,实时共享设计变更和更新。通过共享模型,各学科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可相互关联、交互,提高设计的一致性和协调性[1]。
1.2可视性
BIM 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其中的三维建模技术可以通过收集施工信息,对其中的构件属性进行充分展现,从而清晰呈现施工模拟图以及各部分的细节图,大幅度提升施工过程中的可视化程度,更有利于开展核算工作以及资料分配工作等。并且,因为此技术具有可视化特点,所以,可以将可视化出图纳入招投标文件,便于招投标双方更好地掌握工作方案,也能保证施工方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施工设计合理性,可以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情况的概率。
1.3协调性
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多个学科的协同工作,包括结构、建筑、机电等。基于 BIM 模型,建筑结构信息可在一个集成环境中进行协调和冲突检测,设计人员可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设计冲突和问题。
2 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1明确BIM建模流程
在实际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之前,需根据图纸建立BIM模型, 为了保证BIM 建模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建立完整的BIM建模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1)项目BIM 工程师根据正式施工图纸利用 Revit 建立最初 BIM 模型;
2)在建模过程中对发现的图纸潜在问题进行汇总,并提出解决措施;
3)创建各个工点场布模型,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施工部署;
4)对几何信息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并形成报告;
5)基于初步模型进一步深化设计,提高模型精细度,达到LOD400;
6)各专业BIM 模型数据进行集成、整合,进行碰撞冲突检查,施工深化出图、工序工艺模拟施工,三维可视化交底。
2.2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结构优化设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算法,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结构参数和拓扑形态,找到最优结构设计方案的过程。在 BIM 中,结构优化设计是通过参数化建模和性能设计的方法实现,参数化建模可将结构模型的关键参数抽象化,并与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行关联。通过调整参数数值,可实现结构的灵活性和可调节性。基于性能设计方法和结构分析、评估来量化设计目标,如最小重量、最小变形、最大刚度等,以确定最优解。另外,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可应用启发式算法和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等,多次迭代后,计算得到最优解。此优化算法可基于 BIM 模型中的几何和约束信息进行优化,实现结构的最优设计[2]。
2.3优化设计流程
施工图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决定着最终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结构布置、构件尺寸、工艺做法、材料选用等方面,需要提供图纸目录、设计说明、结构施工图纸等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许多结构设计工作都会前置,大大降低了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压力,减少了施工图设计的工作量。同样,在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相关专业要相互提交初步设计模型,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风荷载、雪荷载、地震动参数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结构施工图设计建模,展开施工图结构计算分析。充分关注设计过程中其他专业模型的变动情况,实现结构构件位置尺寸以及预留预埋的精确设计,利用结构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施优化调整,调整完成后进行结构模型校审,汇总其他专业模型开展施工图协调设计。最后,还要根据BIM结构施工模型生成部分二维施工图纸,对复杂节点进行深化设计,所有模型和图纸经审核合格后交付使用。
2.4统一数据标准
实施工业基础类(IFC)等全行业标准可以大幅提高不同 BIM 软件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IFC 是一种中立、开放的标准数据模型,可促进各相关者之间的无缝信息交换。通过采用 IFC 作为通用数据格式,项目参与方可以确保他们的模型兼容且易于集成,从而减少数据转换的需要以及相关信息丢失或不准确的风险,这种标准化不仅能改善协作,还能简化项目工作流程,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可以实施全面的数据协议,这些协议应为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数据创建、管理和交换勾勒出清晰的指导方针。通过建立一个通用数据环境(CDE),让所有相关者都能实时访问项目信息,以此保持数据的完整性。CDE 应受定义明确的协议管理,这些协议规定了不同项目阶段所需的详细程度(LOD)、数据命名约定以及数据验证和质量控制程序。通过遵守这些规程,项目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差异,并确保所有数据都是准确的,同时可供所有相关人员使用。
2.5碰撞检查
对场布方案进行多次模拟,利用 BIM 技术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可视化调整方案,提高场地可用空间利用率,确保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可行性。通常情况下,在实际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其过程较为烦琐,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疏忽,很容易造成管道之间的碰撞,且设计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也为后期的安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积极利用 BIM 技术对管道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管线碰撞情况,而且对其进行检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管线设计的合理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装质量和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BIM 技术的应用对于不同模型的设计而言可以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分析工具对电气、 水暖、 通风的管道碰撞类型进行分析,并明确各管道的位置[3]。
2.6图纸绘制
现阶段,主要建模软件还不能满足平法图纸绘制要求,所以,需要进行一定的转换,实现BIM建模与平法图纸绘制的高效衔接。钢筋信息是平法标注的核心要点,而BIM结构模型中已经包含了钢筋信息,如果能够将基于平法理念的抽象化信息与BIM数据化信息协调统一,就能够实现BIM模型与平法图纸的转换。利用BIM软件,将平法的标注文本和注释符号与BIM结构模型建立联系,就能够达到输出平法施工图纸的目的。
结语:综上,当前在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BIM 技术也日渐成熟,并被应用在多个领域和行业中,特别是建筑结构设计,其可以更为直观地展现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使得设计方案更加清晰可见,方便后续施工建设的进行,且 BIM 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效果图的清晰性,实现对实现了可视化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封小艳,顾子臣.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合理应用研究[J]. 中华建设,2023,(06):98-100.
[2] 姜建发,王碧云. 建筑结构设计中 BIM 技术的应用探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