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北宋的政治》教学案例

作者

陈加强

万荣县城镇中学044200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认同等。《北宋的政治》一课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本案例紧密结合新课标要求,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设计了以北宋政治为主题的历史课。

二、案例描述

(一)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剖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和崇文抑武方针,理解政治与经济关联,明白制度变革的必然。

2. 时空观念:学生知道北宋建国时间、疆域,梳理政治制度发展历程。

3. 史料实证:学生研读《宋史》等原始史料,提取北宋加强集权、崇文抑武方针的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4. 历史解释:鼓励从多视角解读北宋政治事件,分析制度利弊,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北宋维护统一及士大夫担当事迹,激发学生家国认同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以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辩证的看待北宋崇文抑武方针。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陈桥驿图片,提问:“这个地方发生过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有人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发生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北宋的政治。”

第二环节:北宋的建立

教师活动:“请大家看教材中关于陈桥兵变的描述,思考:赵匡胤是如何成为皇帝的?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时,部下将黄袍披到他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兵变后,赵匡胤随即回师开封取得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第三环节: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活动:“请看PPT上的历史材料: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你们认为,赵匡胤所说的'权'、'钱谷'、'兵'指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材料含义。

教师活动:“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请同学们总结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生互动: 教师:“请第一组说说宋太祖是如何解决武将专权问题的?” 学生1:“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军队高级将领的兵权。” 教师:“很好!请继续说说还有什么具体措施?” 学生2:“他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军队将领有权无实,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检阅,切断将领与士兵同乡的联系。”

教师总结:“宋太祖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分割相权;二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采取州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并实施三年任期制;三是设置通判,以分割州的权力;四是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第四环节:崇文抑武

教师活动:通过上一环节我们知道了宋太祖收兵权、用文臣统兵而且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等措施,杜绝了武将专权。这是崇文抑武在军事方面的体现。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则视频,回答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状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通过视频中展示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这是崇文抑武方针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体现。

教师活动:展示陈寅恪和梁启超对宋代崇文抑武的评价的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看待崇文抑武方针。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阐述对崇文抑武的不同观点。

教师总结:对待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全面的、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进行评判。崇文抑武方针一方面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杜绝了武将跋扈,有利于政权稳固;另一方面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削弱,出现财政危机的等。

第五环节:王安石变法

教师活动:范仲淹曾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价值观念?

学生活动: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及责任感。

教师活动:非常棒。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为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变法,但以失败而告终。到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峻挑战,外部边境战事不断,内部因“三冗”问题导致财政危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减弱。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请阅读教材内容,并通过表格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王安石变法内容表格。

师生互动: 教师:“请看表格中的青苗法,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3:“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之交,官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农民秋后还钱。” 教师:“它的目的是什么?”学生4:“限制大地主和富商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分别从农民、商人、大地主以及改革者的角度,讨论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阐述对变法的不同观点。

教师总结:“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但是,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扩大了税收范围,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化严重。”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

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从建国,到不断加强君主权力,崇文抑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崇文抑武,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状态,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查找资料,了解王安石变法在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谈谈你的认识。另外,请阅读《百家姓》的由来,思考为什么这本书在宋代如此流行?”

(四)课堂反思与教学探讨

本课注重史料运用和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和历史事件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然而,在宋代政治制度的讲解深度和历史横向对比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对于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也不够充分,部分历史概念的讲解还需更加形象化。

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但在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演变规律和将历史与当代治理经验相结合方面仍需深入探索。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是未来教学改进的方向。

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政治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国家治理等重大问题,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真正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