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价值、形式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瑶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重庆,401524

摘  要: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从价值层面来看,不仅能促进幼儿身体发展,还可以助力幼儿心理发展、推动幼儿认知发展。在形式上,主要有器械类体育游戏、徒手类体育游戏和合作类体育游戏等三种类型。融入的实践路径有: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二是开发整合游戏资源;三是加强家园合作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游戏;感觉统合;训练;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刘瑶(1992—),女,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实验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幼儿实训实践、学前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课程的改革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43290)阶段性成果。

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阶段是身体机能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体育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智能教学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感觉统合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1]。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体育游戏是儿童健康发育的重要环节[2],不仅能为体育游戏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一是增强幼儿运动技能。如在平衡木上行走的平衡练习,能让幼儿不断调整身体姿态,强化平衡感;攀爬活动可锻炼幼儿上肢与下肢的协调配合,提升肌肉力量;而跳跃游戏则能增强腿部肌肉爆发力,使身体协调性得到显著提高,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为日后的身体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改善感官敏感度。适当的触觉刺激,像玩沙、玩水、触摸不同材质物品等游戏能让幼儿感受粗糙、光滑、柔软等多种触感,优化触觉系统反应;视觉刺激方面,色彩鲜艳的体育游戏道具以及追踪运动物体的游戏可提升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听觉刺激则通过节奏明快的音乐、指令性声音等让幼儿对声音的感知更加灵敏,幼儿的感觉系统反应更加优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也大幅增强。三是促进神经发育。多样化的体能活动,如接力赛跑、丢手绢等需要幼儿快速接收并处理各种感觉信息,从而指挥身体做出相应动作,有力地促进大脑与身体之间神经连接的建立,为神经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助力幼儿心理发展

一是提升幼儿自信心。当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成功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成功跳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顺利完成复杂的拼图游戏时,他们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不断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幼儿相信自己具备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使幼儿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也会更加勇敢和积极,影响着人的行为目的性、自制性和坚持性[3]。二是缓解幼儿焦虑情绪。规律性的体育游戏,如每天定时进行的早操、户外游戏等,能使幼儿的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使幼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可以有效缓解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减少幼儿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让幼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三是促进幼儿社交互动。集体参与的体育游戏,如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等,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流机会。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制定策略,还学会分享游戏道具、解决可能出现的冲突。通过这些互动,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良好发展,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推动幼儿认知发展

一是加深幼儿理解概念。在球类游戏中,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的球,能直观地了解到球的大小、形状差异,同时也能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球。在追逐游戏中,幼儿需要不断判断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位置关系,这就涉及到方向感和空间意识的学习。这些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各种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二是发展问题解决能力。面对游戏中出现的各种挑战,比如在障碍跑游戏中如何快速找到通过障碍物的最佳路径,在竞赛游戏中如何制定获胜策略等,幼儿需要思考不同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这一过程不断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经验。三是强化幼儿记忆功能。重复性的动作和模式,如跳绳时的节奏、舞蹈游戏中的动作顺序等,能帮助幼儿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记忆痕迹,不仅有助于强化长期记忆,还能促进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化,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记忆力。

二、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形式

(一)器械类体育游戏

一是平衡木训练。平衡木训练对锻炼幼儿的平衡感和协调性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缓慢地在平衡木上行走,双手自然伸展以保持平衡,有效强化他们的前庭觉,使幼儿对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方向有更敏锐的感知;鼓励幼儿尝试在平衡木上进行简单跳跃,让幼儿更精准地控制身体肌肉的发力和动作幅度,从而显著提高身体控制能力,为日后参与更复杂的体育活动奠定基础。二是滑梯训练。滑梯训练不仅给予幼儿滑行的愉悦体验,更通过刺激前庭系统,有力地促进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的发展。当幼儿坐在滑梯顶端,随着身体下滑,快速的速度变化和空间位置的移动,让他们的前庭觉不断接收刺激,从而调整身体姿态以保持平衡,有利于幼儿克服心理恐惧,对于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帮助幼儿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加勇敢无畏。三是大龙球训练。大龙球训练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感。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趴在大龙球上,双手向前伸展,尝试用手去触摸前方的物品,能有效刺激他们的触觉,让幼儿感知不同材质物品的触感,极大地锻炼本体觉,使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得到显著提升。四是跳跳床训练。幼儿在跳跳床上跳跃、翻滚时,身体不断地上下起伏和旋转,前庭系统接收到大量的刺激信号,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此外,通过有节奏地跳跃,幼儿可以逐渐掌握身体的平衡和发力点,有效锻炼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对于一些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跳跳床训练还能起到一定的矫正和改善作用。

(二)徒手类体育游戏

一是爬行游戏。爬行游戏对锻炼幼儿的四肢协调能力和本体觉具有显著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爬行活动,如手膝爬行,让幼儿的双手和膝盖交替着地向前移动,幼儿需要不断调整四肢的动作节奏和力量分配,从而刺激触觉和本体觉,使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得到锻炼;而手足爬行则对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幼儿同时协调双手和双脚的动作,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二是跳跃游戏。跳跃游戏能够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和平衡感。在开展跳跃游戏时,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双脚跳开始,让幼儿双脚并拢,用力向上跳起,这一动作能够强化他们的前庭觉,使幼儿对身体的垂直运动和空间位置有更清晰的认知;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可引导他们尝试单脚跳,单脚跳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控制身体的平衡和重心,从而有效锻炼了本体觉和身体的控制能力,为幼儿日后的行走、奔跑等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三是翻滚游戏。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进行前滚翻和后滚翻等动作,在进行前滚翻时,幼儿需要低头、含胸、团身,利用身体的惯性向前滚动,这一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触觉和本体觉都受到了刺激,使幼儿学会如何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后滚翻则对幼儿的平衡感和方向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后滚翻,够进一步强化幼儿前庭觉和本体觉,更好地掌握身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方向和平衡技巧。

(三)合作类体育游戏

一是接力游戏。在接力比赛中如跑步、跳绳等幼儿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准确地交接接力棒,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还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同时,比赛的竞争氛围也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努力争取胜利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反应速度。二是搭建游戏。在合作搭建积木或拼图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用手拿起积木或拼图块,准确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这一动作刺激了他们的触觉和视觉,使手眼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在搭建过程中,幼儿需要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因素,从而提高了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周围的空间环境。三是互动游戏。互动游戏如传球、抛接球等互动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准确地判断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及时做出接球和传球的动作,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反应速度,还提高了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交互动,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沟通,为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是专业培训与学习。幼儿园需将感觉统合训练的专业培训纳入常态化工作,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感觉统合的基础理论,如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各种感觉系统的运作机制;在实践操作部分应包括模拟课堂,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4],开展工作坊,让教师在互动交流中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案例分享与研讨。建立教师案例分享机制,定期组织案例分享会。通过集体研讨,从多个角度分析案例,共同探讨如何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调整游戏难度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持续自我提升。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可以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上的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教师也可以定期阅读专业书籍,关注国内关于感觉统合训练的最新研究动态,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个人在感觉统合训练方面的专业能力。

(二)开发整合游戏资源

一是创新游戏设计。可以针对小班幼儿,设计简单有趣的游戏,如“小熊过桥”,让幼儿在低矮的平衡木上行走来锻炼平衡感;对于中班幼儿,增加游戏难度,如“穿越障碍丛林”设置跳跃、钻爬等多种障碍,锻炼幼儿的平衡感、本体感及前庭功能,同时巧妙融入故事背景和角色,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二是资源整合利用。对幼儿园现有的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划分出不同功能的游戏区域,如平衡区、攀爬区、投掷区等,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开展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同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进行组合使用。利用沙子开展“沙堡建造”游戏锻炼幼儿的触觉和手部精细动作;利用水进行“水上接力”游戏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利用木块搭建“积木城堡”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满足不同幼儿的感觉需求。三是家校合作开发。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参与游戏资源开发的意义。定期组织家长参与游戏资源制作活动,如一起绘制图案、装饰飞盘,在制作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家长还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保龄球”,用旧纸箱制作“钻爬隧道”,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感觉统合训练,形成教育合力。

(三)加强家园合作共育

一是家长教育工作坊。注重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作用,加强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指导[5]。制定系统的家长教育计划,定期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或工作坊,不仅要介绍感觉统合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还要详细讲解体育游戏在促进幼儿感觉统合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同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答疑,解决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增强家长对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家园互动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样化的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板块,定期分享体育游戏视频,视频中详细讲解游戏玩法和训练目标;发布感统训练小贴士,如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简单的活动进行感统训练。鼓励家长在平台上分享自己与孩子在家进行感统训练游戏的经验和心得,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延续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三是家园共育项目。精心策划家园共育项目,如在“亲子运动会”中可以设计“亲子二人三足”锻炼幼儿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设计“袋鼠跳接力”来增强幼儿的本体感和腿部力量。在游戏过程中,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让家长正确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感觉统合发展水平,促进家园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幼儿园体育游戏中融入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教育实践。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幼儿园的健康课程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期待更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这一实践中来,共同探索更多创新的形式和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立,陈玉娟,贾富池,等.体智能教学对4~5岁儿童感觉统合影响的干预研究[J/OL].中国学校卫生,1-5[2025-02-19].

[2]邓明,肖楚梵.儿童感觉统合思想的生态转向及训练实践设计[J].艺术工作,2020,(06):99-102.

[3]丁素萍.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培养幼儿的兴趣[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0):61-64.

[4]王爱芝,刘贺威,魏云霞.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7,(10):45-46.

[5]张挚,李赫南,翟宏.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及其研究[J].教育探索,2008,(04):12-13.